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业绩底与结构亮点:2023年Q2业绩解读-一--230901

文本预览:
2023年全部A股H1利润增速由正转负,ROE(TTM)回落至疫情后新低。数据上看,2023年Q2全部A股累计营收增速仅为1.6%,相较于2023Q1的2.0%进一步下滑,与名义GDP增速的差值同样有所扩大;而在剔除金融与石油石化后,全部A股Q2的营收增速抬升至4.2%,依然弱于2023Q1的4.5%,且落后GDP近0.7个百分点。而从利润视角来看,全部A股口径下2023年Q2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再度落入负增长区间,仅为-3.3%,而在剔除金融与石油石化后的利润增速更是下滑至-9.2%,为2020年Q2疫情以来的最低点。事实上,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持续不及预期的背后,是盈利能力的持续下滑。无论是全部A股口径抑或是剔除金融与石油石化,当下ROE(TTM)均已然降至2020年Q2附近。 宽基视角下科创50业绩边际改善,而机构重仓股业绩超预期占比则大幅下滑。2023年Q2,大多数宽基指数业绩表现相较于Q1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相较之下仅有科创50的累计营收与利润增速均实现了边际改善。需要指出的是,与经济动能关联密切的沪深300指数Q2累计营收与利润增速仅为1.4%与0.7%,相较于Q1边际下滑0.1%与6.0%,其不佳表现预示着经济的持续下行已然对经济系统中最优秀的一批公司带来压力。而从业绩兑现能力上来看,中证1000的业绩兑现度与超预期占比均明显优于沪深300与创业板指,这意味着中小盘的业绩兑现能力明显优于大盘,这似乎是2023年小盘股表现出色的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业绩表现最为出色的科创50同样实现了最显著的业绩兑现能力抬升,机构最为熟悉的基金重仓股反而是业绩兑现度与超预期占比边际下滑最为严重的地方,尽管其超预期占比依然处于所有宽基指数中的最高位,然而考虑到当下机构重仓股依然大量拥抱在曾经的高景气赛道之上,而高景气个股的超额收益往往依赖于个股业绩不断超预期的表现,这或许意味着未来机构重仓股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也正在不断加大。 产业链视角下的A股面面观:下游复苏依旧,而中游装备制造成为最大亮点。具体而言,下游消费板块中,旅游出行、零售餐饮、纺织服饰、医美等业绩明显修复,整体具备出色的业绩兑现预期的能力。而对于传统周期而言,地产似乎迎来了曙光,然而产业链上下游却依然明显分化,在竣工的带动下装修建材、楼宇设备、家电家居景气度实现明显修复,工程机械、制冷空调设备等中游装备制造同样业绩改善明显;相较之下钢铁、水泥则似乎仍处于困境之中。对于上游资源品而言,煤炭开采与石油开采板块的营收/利润增速超预期下滑,然而销售毛利率/ROE依然做到了高位维持,产业链视角来看盈利能力依然具有较强韧性。而在数字经济板块中,则出现了反直觉一幕:表面上看与宏观景气度相关性较弱的数字产业化环节的整体业绩表现似乎弱于与宏观经济更为密切的产业数字化环节,尤其是后者的核心产业自动化设备更是实现了量价利的同步抬升。而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随着上游金属锂的价格下跌,产业链利润逐渐向下游分配,中下游的新能源整车制造、锂电池与锂电设备营收与利润增速表现均优于能源金属、电池化学品;而在新型能源系统建设板块,风光产业链分化依旧,光伏产业链硅料硅片业绩表现同样明显弱于组件与逆变器,尤其是后者更是实现了100%的业绩兑现度,景气度依然高企;而风电设备环节则是零部件景气度显著优于整机制造。而在医药板块中,业绩表现整体与Q1一致,其中中药、医院、线下药品、血液制品与医疗设备景气度相对较高,而体外诊断、诊断服务、CXO、疫苗业绩表现则持续低迷或出现大幅下滑。 比悲观更重要的是去寻找“绝地”中的“新希望”。当下市场的矛盾或许在于缺乏“超出预期的好”,而并非是普遍“超出预期的差”,从业绩兑现度与超预期视角来看当下市场似乎对整体的悲观已然定价完毕,而结构上依然存在着部分显著的预期差尚未挖掘,这些都可能是未来经济“新希望”抑或是投资机会的孕育之地:传统领域中,能源板块的盈利韧性体现了与过往周期中截然不同的供需格局,盈利中枢上移成为大概率事件,而在未来全球制造业共振修复中业绩的弹性将重现;下游大量中低端消费的持续景气预示消费新大陆正在出现;而对于数字经济而言,产业数字化景气度的逆势抬升也表明着尽管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期,然而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转型进程并未中断。 风险提示:测算误差;美联储超预期加息。
展开>>
收起<<
《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业绩底与结构亮点:2023年Q2业绩解读-一--230901(3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业绩底与结构亮点:2023年Q2业绩解读-一--230901(36页).pdf(3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业绩底与结构亮点:2023年Q2业绩解读(一)》研报附件原文摘录)2023年全部A股H1利润增速由正转负,ROE(TTM)回落至疫情后新低。数据上看,2023年Q2全部A股累计营收增速仅为1.6%,相较于2023Q1的2.0%进一步下滑,与名义GDP增速的差值同样有所扩大;而在剔除金融与石油石化后,全部A股Q2的营收增速抬升至4.2%,依然弱于2023Q1的4.5%,且落后GDP近0.7个百分点。而从利润视角来看,全部A股口径下2023年Q2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再度落入负增长区间,仅为-3.3%,而在剔除金融与石油石化后的利润增速更是下滑至-9.2%,为2020年Q2疫情以来的最低点。事实上,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持续不及预期的背后,是盈利能力的持续下滑。无论是全部A股口径抑或是剔除金融与石油石化,当下ROE(TTM)均已然降至2020年Q2附近。 宽基视角下科创50业绩边际改善,而机构重仓股业绩超预期占比则大幅下滑。2023年Q2,大多数宽基指数业绩表现相较于Q1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相较之下仅有科创50的累计营收与利润增速均实现了边际改善。需要指出的是,与经济动能关联密切的沪深300指数Q2累计营收与利润增速仅为1.4%与0.7%,相较于Q1边际下滑0.1%与6.0%,其不佳表现预示着经济的持续下行已然对经济系统中最优秀的一批公司带来压力。而从业绩兑现能力上来看,中证1000的业绩兑现度与超预期占比均明显优于沪深300与创业板指,这意味着中小盘的业绩兑现能力明显优于大盘,这似乎是2023年小盘股表现出色的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业绩表现最为出色的科创50同样实现了最显著的业绩兑现能力抬升,机构最为熟悉的基金重仓股反而是业绩兑现度与超预期占比边际下滑最为严重的地方,尽管其超预期占比依然处于所有宽基指数中的最高位,然而考虑到当下机构重仓股依然大量拥抱在曾经的高景气赛道之上,而高景气个股的超额收益往往依赖于个股业绩不断超预期的表现,这或许意味着未来机构重仓股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也正在不断加大。 产业链视角下的A股面面观:下游复苏依旧,而中游装备制造成为最大亮点。具体而言,下游消费板块中,旅游出行、零售餐饮、纺织服饰、医美等业绩明显修复,整体具备出色的业绩兑现预期的能力。而对于传统周期而言,地产似乎迎来了曙光,然而产业链上下游却依然明显分化,在竣工的带动下装修建材、楼宇设备、家电家居景气度实现明显修复,工程机械、制冷空调设备等中游装备制造同样业绩改善明显;相较之下钢铁、水泥则似乎仍处于困境之中。对于上游资源品而言,煤炭开采与石油开采板块的营收/利润增速超预期下滑,然而销售毛利率/ROE依然做到了高位维持,产业链视角来看盈利能力依然具有较强韧性。而在数字经济板块中,则出现了反直觉一幕:表面上看与宏观景气度相关性较弱的数字产业化环节的整体业绩表现似乎弱于与宏观经济更为密切的产业数字化环节,尤其是后者的核心产业自动化设备更是实现了量价利的同步抬升。而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随着上游金属锂的价格下跌,产业链利润逐渐向下游分配,中下游的新能源整车制造、锂电池与锂电设备营收与利润增速表现均优于能源金属、电池化学品;而在新型能源系统建设板块,风光产业链分化依旧,光伏产业链硅料硅片业绩表现同样明显弱于组件与逆变器,尤其是后者更是实现了100%的业绩兑现度,景气度依然高企;而风电设备环节则是零部件景气度显著优于整机制造。而在医药板块中,业绩表现整体与Q1一致,其中中药、医院、线下药品、血液制品与医疗设备景气度相对较高,而体外诊断、诊断服务、CXO、疫苗业绩表现则持续低迷或出现大幅下滑。 比悲观更重要的是去寻找“绝地”中的“新希望”。当下市场的矛盾或许在于缺乏“超出预期的好”,而并非是普遍“超出预期的差”,从业绩兑现度与超预期视角来看当下市场似乎对整体的悲观已然定价完毕,而结构上依然存在着部分显著的预期差尚未挖掘,这些都可能是未来经济“新希望”抑或是投资机会的孕育之地:传统领域中,能源板块的盈利韧性体现了与过往周期中截然不同的供需格局,盈利中枢上移成为大概率事件,而在未来全球制造业共振修复中业绩的弹性将重现;下游大量中低端消费的持续景气预示消费新大陆正在出现;而对于数字经济而言,产业数字化景气度的逆势抬升也表明着尽管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期,然而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转型进程并未中断。 风险提示:测算误差;美联储超预期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