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证券-德方纳米-300769-上半年业绩阶段性承压,看好新产品放量机-230901

文本预览:
德方纳米(300769) 投资要点 事件:德方纳米披露2023年半年报。2023H1,公司实现营收88.92亿元,同比+17.67%;实现归母净利-10.44亿元,同比-181.5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0.75亿元,同比-185.52%。业绩落于此前预告的上限区位。 上半年受下游客户去库和原材料波动影响,公司业绩阶段性受损。上半年公司业绩承压,主要原因包括:(1)年初下游需求走弱,电池客户阶段性去库导致采购节奏放缓;(2)以碳酸锂为代表的核心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上述两个因素叠加导致公司开工率下降、原材料成本高企,毛利率受损严重,同时还面临较大库存减值压力,23Q1计提了8.11亿资产减值。 二季度亏损收窄,6、7月份单吨净利回升至0.38万元。从单季度情况来看,2023Q2,公司实现营收39.48亿元,同比-5.62%,环比-20.17%;实现归母净利-3.27亿元,同比-163.00%,环比亏损收窄将近4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3.39亿元,同比-167.59%,环比亏损收窄将近4亿元。从5月以来公司销售逐步回暖向好,其中6/7月份分别销售2.2/2.6万吨,毛利率分别达到8.26%/12.06%明显好转。净利润从6月开始扭亏为盈,6、7月份合计净利超1.8亿元,对应单位净利约0.38万元/吨。 锰铁锂、补锂剂新产品逐步投产,有望贡献新的成长曲线。公司现有11万吨磷酸锰铁锂产能和5000吨补锂剂产能,产业化进度行业领先。公司磷酸锰铁锂采用液相法技术,有效解决导电性能和倍率性能差的难题,产品的测试指标已经通过下游客户验证。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182.92/247.50/328.23亿元,同比增长-18.91%/35.30%/32.62%;预计归母净利润-3.50/23.28/34.25亿元,同比增长-114.70%/765.37%/47.08%;对应PE分别为-/11.25/7.65倍。公司经营有望从23Q3改善,叠加后续新产品的成长性,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国内外政策变化风险;新技术落地进度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中邮证券-德方纳米-300769-上半年业绩阶段性承压,看好新产品放量机-23090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邮证券-德方纳米-300769-上半年业绩阶段性承压,看好新产品放量机-230901(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邮证券《上半年业绩阶段性承压,看好新产品放量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德方纳米(300769) 投资要点 事件:德方纳米披露2023年半年报。2023H1,公司实现营收88.92亿元,同比+17.67%;实现归母净利-10.44亿元,同比-181.5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0.75亿元,同比-185.52%。业绩落于此前预告的上限区位。 上半年受下游客户去库和原材料波动影响,公司业绩阶段性受损。上半年公司业绩承压,主要原因包括:(1)年初下游需求走弱,电池客户阶段性去库导致采购节奏放缓;(2)以碳酸锂为代表的核心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上述两个因素叠加导致公司开工率下降、原材料成本高企,毛利率受损严重,同时还面临较大库存减值压力,23Q1计提了8.11亿资产减值。 二季度亏损收窄,6、7月份单吨净利回升至0.38万元。从单季度情况来看,2023Q2,公司实现营收39.48亿元,同比-5.62%,环比-20.17%;实现归母净利-3.27亿元,同比-163.00%,环比亏损收窄将近4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3.39亿元,同比-167.59%,环比亏损收窄将近4亿元。从5月以来公司销售逐步回暖向好,其中6/7月份分别销售2.2/2.6万吨,毛利率分别达到8.26%/12.06%明显好转。净利润从6月开始扭亏为盈,6、7月份合计净利超1.8亿元,对应单位净利约0.38万元/吨。 锰铁锂、补锂剂新产品逐步投产,有望贡献新的成长曲线。公司现有11万吨磷酸锰铁锂产能和5000吨补锂剂产能,产业化进度行业领先。公司磷酸锰铁锂采用液相法技术,有效解决导电性能和倍率性能差的难题,产品的测试指标已经通过下游客户验证。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182.92/247.50/328.23亿元,同比增长-18.91%/35.30%/32.62%;预计归母净利润-3.50/23.28/34.25亿元,同比增长-114.70%/765.37%/47.08%;对应PE分别为-/11.25/7.65倍。公司经营有望从23Q3改善,叠加后续新产品的成长性,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国内外政策变化风险;新技术落地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