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周期进化论-一-:库存周期三底与A股熊牛六段-230815

文本预览:
前言:周期不会消逝,只会慢慢进化。本篇作为周期进化论的第一篇,先从库存说起。在2-3年的维度内,通过传统的需求-库存四分法的划分,我们可以大致刻画一轮短周期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的脉络。但周期研究的最终目的绝不仅是解释经济,而是要预测经济,进而预测市场。传统库存周期最大的挑战,就是其滞后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构造了一个更为领先的“预期-价格-库存”周期。 1、“周期即人性”,滞后是库存周期的天然属性。库存周期本质上源于厂商行为与实际需求的动态博弈,或者说是企业生产决策滞后于需求变化的一种周期现象。因此,滞后是库存周期的自带属性,试图通过跟踪传统库存周期以指导市场,价值有限。 2、一种更领先的库存周期——预期-库存周期。通过引入预期变量,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更领先的库存周期,相较于传统的价格-库存,预期-库存周期具备了更好的宏观择时能力,与市场周期运行基本保持同步。 3、库存周期的三个底与A股熊牛的六阶段。预期-价格-库存,既是三元的周期,自然就有了周期的三个底——预期底、价格底、库存底;同时我们发现,这三个顶底也进一步对应了A股熊牛的六个阶段。 7月各类线索均指向,“价格底”正在确认。这也意味着,当前进入预期、价格见底,但库存仍在回落的第二阶段。从与A股牛熊周期的对应关系来看:既不同于第一段的大开大合的拔估值(强贝塔),也不同于第三段估值-业绩共振(顺周期),第二阶段可以视作估值驱动向盈利驱动的过渡期,历史经验显示,底部僵持拉锯、不看预期看现实、主线混沌以及小市值风格占优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详见正文) 4、当前的几点启示:1)周期可能真的临近拐点了。7月PMI、PPI与核心CPI的数据线索都指向,库存周期的“价格底”已经出现,近期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内外部的宏观信息,对市场的边际定价都变得很强,这种预期变化放大、可预测性降低的特征可能就是周期临近拐点处的正常现象;2)库存周期价格底的到来,也对应着A股熊牛周期的第二段,这一阶段可以视作估值驱动向盈利驱动的过渡期,既不同于第一段的大开大合的拔估值,也不同于第三段估值-业绩共振,波动收窄、中枢上移、不看“预期”看“现实”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3)以历史经验来看,“价格底”到“库存底”的间隔应该不会太久,基准假设下,Q4将迎来库存周期的全面回升;但对于本轮周期,市场的症结点在于PPI见底后回升的弹性,针对这一点,供给与需求两端结合可能是个更好的方法(参见前期报告《库存周期能给出什么答案?》)。 风险提示:1、阶段划分的主观性可能导致统计存在误差;2、历史经验可能失效。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周期进化论-一-:库存周期三底与A股熊牛六段-230815(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周期进化论-一-:库存周期三底与A股熊牛六段-230815(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周期进化论(一):库存周期三底与A股熊牛六段》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前言:周期不会消逝,只会慢慢进化。本篇作为周期进化论的第一篇,先从库存说起。在2-3年的维度内,通过传统的需求-库存四分法的划分,我们可以大致刻画一轮短周期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的脉络。但周期研究的最终目的绝不仅是解释经济,而是要预测经济,进而预测市场。传统库存周期最大的挑战,就是其滞后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构造了一个更为领先的“预期-价格-库存”周期。 1、“周期即人性”,滞后是库存周期的天然属性。库存周期本质上源于厂商行为与实际需求的动态博弈,或者说是企业生产决策滞后于需求变化的一种周期现象。因此,滞后是库存周期的自带属性,试图通过跟踪传统库存周期以指导市场,价值有限。 2、一种更领先的库存周期——预期-库存周期。通过引入预期变量,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更领先的库存周期,相较于传统的价格-库存,预期-库存周期具备了更好的宏观择时能力,与市场周期运行基本保持同步。 3、库存周期的三个底与A股熊牛的六阶段。预期-价格-库存,既是三元的周期,自然就有了周期的三个底——预期底、价格底、库存底;同时我们发现,这三个顶底也进一步对应了A股熊牛的六个阶段。 7月各类线索均指向,“价格底”正在确认。这也意味着,当前进入预期、价格见底,但库存仍在回落的第二阶段。从与A股牛熊周期的对应关系来看:既不同于第一段的大开大合的拔估值(强贝塔),也不同于第三段估值-业绩共振(顺周期),第二阶段可以视作估值驱动向盈利驱动的过渡期,历史经验显示,底部僵持拉锯、不看预期看现实、主线混沌以及小市值风格占优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详见正文) 4、当前的几点启示:1)周期可能真的临近拐点了。7月PMI、PPI与核心CPI的数据线索都指向,库存周期的“价格底”已经出现,近期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内外部的宏观信息,对市场的边际定价都变得很强,这种预期变化放大、可预测性降低的特征可能就是周期临近拐点处的正常现象;2)库存周期价格底的到来,也对应着A股熊牛周期的第二段,这一阶段可以视作估值驱动向盈利驱动的过渡期,既不同于第一段的大开大合的拔估值,也不同于第三段估值-业绩共振,波动收窄、中枢上移、不看“预期”看“现实”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3)以历史经验来看,“价格底”到“库存底”的间隔应该不会太久,基准假设下,Q4将迎来库存周期的全面回升;但对于本轮周期,市场的症结点在于PPI见底后回升的弹性,针对这一点,供给与需求两端结合可能是个更好的方法(参见前期报告《库存周期能给出什么答案?》)。 风险提示:1、阶段划分的主观性可能导致统计存在误差;2、历史经验可能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