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证券-宏观月报:如何理解7月的社融?-230814

文本预览:
核心观点 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282亿元,创下了2017年以来单月新增社融规模的新低;社融存量同比8.9%,继续下降0.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同比少增3331亿元,其中,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再度转负,实体部门中长期贷款去年7月以来首次同比少增。毫无疑问,社融和信贷规模增长不及预期,指向私人部门整体融资需求偏弱,但7月单月的数据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月度数据的波动,从累计值来看,1-7月社融新增22.08万亿元,同比多增2978亿,总体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结合7月已经公布的数据,我们倾向于认为社融数据是经济处于“弱复苏”状态而非再次探底的映射。 一是居民存款开始减少,提前还房贷趋势减弱。4月以来新增居民存款总体呈现少增的态势,与去年相比已大为改观。提前偿还房贷的趋势已经逐渐企稳,7月的RMBS条件早偿率指数较6月高峰已有明显下行,还贷可能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受股市波动、理财收益率下行等影响,居民通过贷款套利的行为有所减少。 另外,居民存款减少也指向消费的逐渐复苏,珠宝、娱乐、餐饮等可选消费近期偏景气,汽车、通讯器材的改善,暑期出游的热度带动核心CPI环比扩张,均显示出消费有所活化,承接了部分超额储蓄的释放。 二是生产制造低位企稳。7月制造业PMI为49.3%,已经在连续改善,小型企业PMI改善幅度高于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项来看,新订单49.5%,较6月提高0.9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较6月下降0.1个百分点,内需表现出较高的韧性。 产成品库存小幅改善,原材料库存有所补足,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改善加速,制造业库存周期或已处于尾部阶段。但建筑业PMI回落至51.2%,较3月的高点65.5%下降比较明显,反映出房地产开发的低迷。 三是政府债券发行提速。7月新增政府债券4109亿元,同比多增111亿元,较此前两个月明显改善,有助于进一步带动基建投资。 总体而言,7月的数据符合疫后波折复苏的状态,超额储蓄对于消费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估计7月的消费数据不会太差,但能否持续改善关键还是居民预期能否扭转,预计促消费、释放住房需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保地产主体、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仍会继续推出,当前对于股市不应该过度悲观。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展开>>
收起<<
《万和证券-宏观月报:如何理解7月的社融?-230814(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和证券-宏观月报:如何理解7月的社融?-230814(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万和证券《宏观月报:如何理解7月的社融?》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核心观点 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282亿元,创下了2017年以来单月新增社融规模的新低;社融存量同比8.9%,继续下降0.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同比少增3331亿元,其中,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再度转负,实体部门中长期贷款去年7月以来首次同比少增。毫无疑问,社融和信贷规模增长不及预期,指向私人部门整体融资需求偏弱,但7月单月的数据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月度数据的波动,从累计值来看,1-7月社融新增22.08万亿元,同比多增2978亿,总体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结合7月已经公布的数据,我们倾向于认为社融数据是经济处于“弱复苏”状态而非再次探底的映射。 一是居民存款开始减少,提前还房贷趋势减弱。4月以来新增居民存款总体呈现少增的态势,与去年相比已大为改观。提前偿还房贷的趋势已经逐渐企稳,7月的RMBS条件早偿率指数较6月高峰已有明显下行,还贷可能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受股市波动、理财收益率下行等影响,居民通过贷款套利的行为有所减少。 另外,居民存款减少也指向消费的逐渐复苏,珠宝、娱乐、餐饮等可选消费近期偏景气,汽车、通讯器材的改善,暑期出游的热度带动核心CPI环比扩张,均显示出消费有所活化,承接了部分超额储蓄的释放。 二是生产制造低位企稳。7月制造业PMI为49.3%,已经在连续改善,小型企业PMI改善幅度高于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项来看,新订单49.5%,较6月提高0.9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较6月下降0.1个百分点,内需表现出较高的韧性。 产成品库存小幅改善,原材料库存有所补足,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改善加速,制造业库存周期或已处于尾部阶段。但建筑业PMI回落至51.2%,较3月的高点65.5%下降比较明显,反映出房地产开发的低迷。 三是政府债券发行提速。7月新增政府债券4109亿元,同比多增111亿元,较此前两个月明显改善,有助于进一步带动基建投资。 总体而言,7月的数据符合疫后波折复苏的状态,超额储蓄对于消费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估计7月的消费数据不会太差,但能否持续改善关键还是居民预期能否扭转,预计促消费、释放住房需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保地产主体、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仍会继续推出,当前对于股市不应该过度悲观。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