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国际-地方债务风险与化解系列二:区域视角下地方政府隐债化解路径梳理-230710

文本预览:
2023年以来,贵州、云南等地城投非标违约、公开债技术性违约事件频发,贵阳、昆明、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甚至表现出了化债资源不足、偿债困难的情况,弱资质地区化债压力与债务风险西显,各地函需因地制宜优选更为积极有效的化债方式以顺利完成化债目标。本文从区域视角对各地后续化债路径提出了六大猜想,其中债务置换重组将成为更加重要的化债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化债过程中仍需关注“防范风险的风险”,包括“全省一盘棋”化债格局下省内弱区域对强区域的拖累,再融资债放量带来的未来偿还压力,以及因过度追求化债速度和政绩而造成行生风险等。 近年来地方政府隐债化解成效与现状 隐性债务持续推进“控增化存”,存量规模减少1/3以上。截至2022年末,中诚信国际口径隐债规模在52-58万亿间,增速从2017年的18%以上压降至2022年的11%以下;截至2022年末,财政部口径隐性债务规模减少1/3以上。 广东、北京隐债全域清零,多地局部清零、超额完成化债任务。伴随地方政府“5-10年化债计划”持续推进,目前广东、北京已实现隐债全域清零,上海、江苏、内蒙古、青海等地实现局部清零,广西、宁夏隐债规模已化解50%以上,另有多地超额完成了2022年化债任务。 近年来各地隐债化解六大路径梳理 财政资金偿还是最直接的化债方式,财力较强区域应用较多。适用于财政实力雄厚、国有资产丰富区域,偿债资金对于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土地出让收入较为依赖。 多地开展债务置换及贷款置换,以时间换空间、低息换高息。地方债置换包括发行置换类地方债、发行偿还存量债务的再融资地方债:城投债置换的唯一案例为20瓦房02;部分金融机构类债权人通过展期、降息、续贷等方式缓解城投企业信贷、非标债务压力。 发行借新还旧类债券,缓解城投企业流动性压力。发行募集资金用途为借新还旧的城投债偿还到期债券及存量债务,2023年1-5月城投债借新还旧比例高达78.52%。 发挥地方国企资源优势,通过股权划转、信保基金等方式化债。一是灵活划拔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至城投企业或国资委,变现后补充平台化债资金、缓解债务压力:二是地方国企出资参与信用保障基金、债务化解基金等,缓解平台流动性压力。 依托整合转型提升城投企业利润及资质,助力化债。一是注入股权、优质经营性资立、特许经营权等,提高利润水平、获得稳定现金流化债:二是强平台通过合并、划转、并购等方式整合弱平台,提高新主体信用等级,吸收新融资化债。 发行REITS盘活存量资产,利用回收资金化债。用REITS减轻基建资金对地方财政和债务性资金的依赖,降低地方政府、城投企业债务风险,此外不超过10%的净回收资金可补充发起人流动资金,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增加偿债资金。 下一步各地隐债化解路径猜想 加大以时间换空间力度,有序开展地方债置换及债务重组,必要时考虑以中夹政府加杠杆进行大规模置换。贵州、青海、四川宜宾、内蒙古呼和浩特积极争取建制市县化债试点:山东、贵州、天津、湖南、重庆等债务风险较高地区,辽宁、黑龙江等经济财力偏弱区域或谨慎推进债务重组。 财力雄厚地区继续安排财政资金化债,土地资源丰富地区加大出让力度。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福建等东部财政实力雄厚或土地财政压力较小地区可继续推进。 加快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备付金制度,研究备付金用于化债的可行性。在全国各地推广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备付金制度,避免债券兑付风险,并研究用专项债偿债备付金偿还隐债或注资地方国企信保基金的可行性。 用好国企资源开展市场化化债,合理推进股权划转及信保基金设立。贵州、四川、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国企资源丰富、上市国企市值较高的地区可加大向平台企业的股权划转力度;云贵等高债务风险地区积极设立信保基金,行政层级上或由省级逐步向地市、区县级扩展。 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市县城投加速转型整合及化债。存量城投企业数量多、融资成本偏高的市县城投企业有望加速整合,湖南、安徽、江西、四川就此明确提出了2023年工作计划,实施确定性较高。 加大REITS发行力度并拓展投向领域,适当放宽资金使用限制。京沪粤等东部基础设施存量资产规模较大、经济金融资源发达地区仍是主力军,天津、四川、陕西、河南等地积极跟进。
展开>>
收起<<
《中诚信国际-地方债务风险与化解系列二:区域视角下地方政府隐债化解路径梳理-230710(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诚信国际-地方债务风险与化解系列二:区域视角下地方政府隐债化解路径梳理-230710(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诚信国际《地方债务风险与化解系列二:区域视角下地方政府隐债化解路径梳理》研报附件原文摘录)2023年以来,贵州、云南等地城投非标违约、公开债技术性违约事件频发,贵阳、昆明、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甚至表现出了化债资源不足、偿债困难的情况,弱资质地区化债压力与债务风险西显,各地函需因地制宜优选更为积极有效的化债方式以顺利完成化债目标。本文从区域视角对各地后续化债路径提出了六大猜想,其中债务置换重组将成为更加重要的化债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化债过程中仍需关注“防范风险的风险”,包括“全省一盘棋”化债格局下省内弱区域对强区域的拖累,再融资债放量带来的未来偿还压力,以及因过度追求化债速度和政绩而造成行生风险等。 近年来地方政府隐债化解成效与现状 隐性债务持续推进“控增化存”,存量规模减少1/3以上。截至2022年末,中诚信国际口径隐债规模在52-58万亿间,增速从2017年的18%以上压降至2022年的11%以下;截至2022年末,财政部口径隐性债务规模减少1/3以上。 广东、北京隐债全域清零,多地局部清零、超额完成化债任务。伴随地方政府“5-10年化债计划”持续推进,目前广东、北京已实现隐债全域清零,上海、江苏、内蒙古、青海等地实现局部清零,广西、宁夏隐债规模已化解50%以上,另有多地超额完成了2022年化债任务。 近年来各地隐债化解六大路径梳理 财政资金偿还是最直接的化债方式,财力较强区域应用较多。适用于财政实力雄厚、国有资产丰富区域,偿债资金对于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土地出让收入较为依赖。 多地开展债务置换及贷款置换,以时间换空间、低息换高息。地方债置换包括发行置换类地方债、发行偿还存量债务的再融资地方债:城投债置换的唯一案例为20瓦房02;部分金融机构类债权人通过展期、降息、续贷等方式缓解城投企业信贷、非标债务压力。 发行借新还旧类债券,缓解城投企业流动性压力。发行募集资金用途为借新还旧的城投债偿还到期债券及存量债务,2023年1-5月城投债借新还旧比例高达78.52%。 发挥地方国企资源优势,通过股权划转、信保基金等方式化债。一是灵活划拔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至城投企业或国资委,变现后补充平台化债资金、缓解债务压力:二是地方国企出资参与信用保障基金、债务化解基金等,缓解平台流动性压力。 依托整合转型提升城投企业利润及资质,助力化债。一是注入股权、优质经营性资立、特许经营权等,提高利润水平、获得稳定现金流化债:二是强平台通过合并、划转、并购等方式整合弱平台,提高新主体信用等级,吸收新融资化债。 发行REITS盘活存量资产,利用回收资金化债。用REITS减轻基建资金对地方财政和债务性资金的依赖,降低地方政府、城投企业债务风险,此外不超过10%的净回收资金可补充发起人流动资金,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增加偿债资金。 下一步各地隐债化解路径猜想 加大以时间换空间力度,有序开展地方债置换及债务重组,必要时考虑以中夹政府加杠杆进行大规模置换。贵州、青海、四川宜宾、内蒙古呼和浩特积极争取建制市县化债试点:山东、贵州、天津、湖南、重庆等债务风险较高地区,辽宁、黑龙江等经济财力偏弱区域或谨慎推进债务重组。 财力雄厚地区继续安排财政资金化债,土地资源丰富地区加大出让力度。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福建等东部财政实力雄厚或土地财政压力较小地区可继续推进。 加快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备付金制度,研究备付金用于化债的可行性。在全国各地推广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备付金制度,避免债券兑付风险,并研究用专项债偿债备付金偿还隐债或注资地方国企信保基金的可行性。 用好国企资源开展市场化化债,合理推进股权划转及信保基金设立。贵州、四川、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国企资源丰富、上市国企市值较高的地区可加大向平台企业的股权划转力度;云贵等高债务风险地区积极设立信保基金,行政层级上或由省级逐步向地市、区县级扩展。 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市县城投加速转型整合及化债。存量城投企业数量多、融资成本偏高的市县城投企业有望加速整合,湖南、安徽、江西、四川就此明确提出了2023年工作计划,实施确定性较高。 加大REITS发行力度并拓展投向领域,适当放宽资金使用限制。京沪粤等东部基础设施存量资产规模较大、经济金融资源发达地区仍是主力军,天津、四川、陕西、河南等地积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