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政策系列研究-六-:应对缩表的历史答案-230709

文本预览:
随着地产投资、销售表现下行,城投债务压力浮现,资产负债表周期跃入公众视野。市场探讨资产负债表收缩,更多聚焦日本,毕竟日本曾经提供了一个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完美案例。事实上我们同样可以在中国自己的本土历史中找到类似时期,那就是 2014-2015 年。 多重指标显示, 2014-2015 年和当下宏观背景极为相似,这为我们带来启发: 缓解缩表压力,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或许能够在 2014-2015 年找到答案。 缓解缩表压力的或有政策应对,答案写在了 2014-2015 年。 我们之所以将当下所处环境类比于 2014 年-2015 年,不仅因为实体需求表现类似,同样都是内外需动能降温;还因为资产负债表也遇到不同以往的潜在缩表压力,典型表现在于居民购房意愿降低、城投债务风险提高、金融体系风险偏好收缩。 2014-2015 年为应对潜在缩表风险, 当年几乎不同类型政策都在放量加码。 回顾 2014-2015 年出台的增量政策,看似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归为两类——分母端政策和分子端政策。其中分子端政策旨在刺激需求,提振增长;分母端政策旨在降低负债压力,维持资产负债表稳定。 以分母和分子端政策为主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把握 2014-2015 年政策逻辑, 理解中国未来或有政策落脚点。 2014-2015 年有四类分子端政策: 提振基建、刺激地产、 撬动汽车需求及新一代信息技产业。 基建方面, 财政预算内外同步扩张。 2015 年地方开始发行 1000 亿元专项债,主要用于棚改、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 2015 年公共财政支出同比 15.9%,大幅高于名义 GDP8.9 个百分点。 2014-2015年还启用两项预算外融资工具,一是推广 PPP 模式,二是启用专项建设基金。 地产需求, 全面松绑需求政策并启用棚改货币化。 2014 年三季度开始, 32 个城市官方正式宣布全面取消限购。从 2014 年五月的“央五条”到 2015 年的“新 930 政策”,限贷政策逐步松绑, 商贷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 25%, 为五年内最低点。 2014 年开始,棚户区改造目标提速,央行同步设立PSL 进行资金配合。 2015 年,棚户区改造施行货币化安置, 商品房需求被进一步激发。 产业政策,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汽车。 2014 年明确对新能源车补贴延续至 2020 年,车购税免征则延续至 2017 年。 2014-2015 年先后针对平板显示、集成电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布细化产业政策,提供促产业发展税收金融支持。 2014-2015 年有三类分母端政策:货币宽松,债务置换,非银大发展。 货币宽松, 多轮次降准降息,货币环境宽松。 2014 年开启货币宽松通道, 2015 年央行继续展开五次降息,四轮降准。 债务风险化解, 债务置换应对地方债务风险。 2014 年 43 号文明确,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 2013 年),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2015 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向地方下达置换债券额度 3.2 万亿元,成为债务置换元年。 金融监管放松,非银扩张,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2014 年的 127 号文中,同业存单没有纳入同业负债管理,自同业同业-理财-委外模式兴起。 与此同时,非银快速扩张,互联网金融也在快速扩张规模。 参照 2014-2015 年,当下情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未来更期待分母端政策。 与 2014 年-2015 年不同,现如今地产发展空间较之前收窄。这意味着本轮地产和地方基建政策空间也在收窄。去年至今汽车相关政策已有发力,未来再加码概率低,其他产业政策对总量增长影响有限。 由此推断,相较分子端政策,下半年更值得期待的是分母端政策,即化解缩表过程中的债务风险。不论采用何种化债方法,化解债务风险的终局是拉长负债久期、降低负债利率, 并完成一轮央地关系重塑。我们认为化债政策及其连带影响, 或许是中期维度最重要的国内宏观变量。 风险提示: 海外经济韧性超预期, 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
展开>>
收起<<
《民生证券-政策系列研究-六-:应对缩表的历史答案-230709(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证券-政策系列研究-六-:应对缩表的历史答案-230709(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民生证券《政策系列研究(六):应对缩表的历史答案》研报附件原文摘录)随着地产投资、销售表现下行,城投债务压力浮现,资产负债表周期跃入公众视野。市场探讨资产负债表收缩,更多聚焦日本,毕竟日本曾经提供了一个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完美案例。事实上我们同样可以在中国自己的本土历史中找到类似时期,那就是 2014-2015 年。 多重指标显示, 2014-2015 年和当下宏观背景极为相似,这为我们带来启发: 缓解缩表压力,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或许能够在 2014-2015 年找到答案。 缓解缩表压力的或有政策应对,答案写在了 2014-2015 年。 我们之所以将当下所处环境类比于 2014 年-2015 年,不仅因为实体需求表现类似,同样都是内外需动能降温;还因为资产负债表也遇到不同以往的潜在缩表压力,典型表现在于居民购房意愿降低、城投债务风险提高、金融体系风险偏好收缩。 2014-2015 年为应对潜在缩表风险, 当年几乎不同类型政策都在放量加码。 回顾 2014-2015 年出台的增量政策,看似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归为两类——分母端政策和分子端政策。其中分子端政策旨在刺激需求,提振增长;分母端政策旨在降低负债压力,维持资产负债表稳定。 以分母和分子端政策为主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把握 2014-2015 年政策逻辑, 理解中国未来或有政策落脚点。 2014-2015 年有四类分子端政策: 提振基建、刺激地产、 撬动汽车需求及新一代信息技产业。 基建方面, 财政预算内外同步扩张。 2015 年地方开始发行 1000 亿元专项债,主要用于棚改、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 2015 年公共财政支出同比 15.9%,大幅高于名义 GDP8.9 个百分点。 2014-2015年还启用两项预算外融资工具,一是推广 PPP 模式,二是启用专项建设基金。 地产需求, 全面松绑需求政策并启用棚改货币化。 2014 年三季度开始, 32 个城市官方正式宣布全面取消限购。从 2014 年五月的“央五条”到 2015 年的“新 930 政策”,限贷政策逐步松绑, 商贷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 25%, 为五年内最低点。 2014 年开始,棚户区改造目标提速,央行同步设立PSL 进行资金配合。 2015 年,棚户区改造施行货币化安置, 商品房需求被进一步激发。 产业政策,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汽车。 2014 年明确对新能源车补贴延续至 2020 年,车购税免征则延续至 2017 年。 2014-2015 年先后针对平板显示、集成电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布细化产业政策,提供促产业发展税收金融支持。 2014-2015 年有三类分母端政策:货币宽松,债务置换,非银大发展。 货币宽松, 多轮次降准降息,货币环境宽松。 2014 年开启货币宽松通道, 2015 年央行继续展开五次降息,四轮降准。 债务风险化解, 债务置换应对地方债务风险。 2014 年 43 号文明确,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 2013 年),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2015 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向地方下达置换债券额度 3.2 万亿元,成为债务置换元年。 金融监管放松,非银扩张,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2014 年的 127 号文中,同业存单没有纳入同业负债管理,自同业同业-理财-委外模式兴起。 与此同时,非银快速扩张,互联网金融也在快速扩张规模。 参照 2014-2015 年,当下情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未来更期待分母端政策。 与 2014 年-2015 年不同,现如今地产发展空间较之前收窄。这意味着本轮地产和地方基建政策空间也在收窄。去年至今汽车相关政策已有发力,未来再加码概率低,其他产业政策对总量增长影响有限。 由此推断,相较分子端政策,下半年更值得期待的是分母端政策,即化解缩表过程中的债务风险。不论采用何种化债方法,化解债务风险的终局是拉长负债久期、降低负债利率, 并完成一轮央地关系重塑。我们认为化债政策及其连带影响, 或许是中期维度最重要的国内宏观变量。 风险提示: 海外经济韧性超预期, 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