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宏观专题:全面复盘日本居民“缩表”-230705

文本预览:
2021年以来,我国居民杠杆率高位持平,地产市场景气持续低迷,市场关注居民债务压力与后续走势。这方面,日本泡沫经济是经典研究案例。本文全面复盘日本居民“缩表”的前因后果,为我国居民债务形势的分析提供参考。 核心结论:我国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尽可能避免陷入日本式“缩表”。 一、日本居民“缩表”的前因 1、历史看,日本居民债务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快速攀升期(60-80年代)、高位振荡期(90年代)、逐步回落期(2000-2011年)、再度回升期(2012年至今),其中:第二、三阶段日本居民资产缩水、负债逐步去化,属于居民“缩表”期。 2、原因看,可分为四层因素:预期收益、货币政策、地缘政治、人口&产业。 >预期收益是直接因素。现象看,居民加杠杆速度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居民也停止加杠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显著冲击日本经济,居民开始去杠杆。本质看,只有经济形势好、预期收益大于负债成本时,居民才会加杠杆。 >货币政策是短期催化。具体传导路径为:外部冲击加大日本经济压力,经济压力倒逼货币宽松,货币宽松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倒逼货币收紧,1989-1991年日本央行连续五次加息,贴现率从3.25%上升至6.00%,股票和房价泡沫破裂。 >地缘政治是深层原因。二战后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但当日本经济实力产生威胁,美国又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1985-1988年3年内日元升值约86%,发动贸易战,逼迫日本金融自由化,直接打压日本经济,埋下了资产泡沫的种子。 >人口产业是长期原因。日本人口的少子化、老龄化问题严峻,90年前后正是日本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加剧了地产泡沫破裂冲击。同时,日本面临的产业竞争加剧,出口份额由90年代高位的9%左右持续下滑至2021年的3.4%,制约居民收入提升。 二、日本居民“缩表”的后果 1、整体看,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低迷,陷入“失去的二十年”。90年代至今,日本GDP增速中枢降至1%、人均GDP维持4万美元左右,通胀中枢降至0%左右。 2、结构看,居民和企业均表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指居民、企业资产缩水、收入放缓,债务压力显著增加,行动目标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债务最小化,开始去杠杆。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后,居民、企业部门均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 >居民:收入增长停滞,消费低迷,进入“低欲望”社会。泡沫破裂后,日本居民人均债务水平上升高点的300万日元左用,随后开启了约15年的去杠杆,日本居民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水平分别停滞于46、33万日元左右,消费倾向震荡下行。 >企业:破产剧增,投资低迷,债务压力侵蚀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1991年日本破产企业数量达1.1万家,较上年翻倍;企业设备投资GDP占比由高点的20%降至14.2%左右,企业研发支出增速从80年代的11.9%骤降至90年代以来的1.3%左右。 3、政策看,政府被迫加杠杆、货币无限量宽松。财政端,为了对冲总需求的下滑,日本政府开始大幅增加政府支出,但受制于税收下降,只能依赖不断发债,政府杠杆率攀升至2022年的261%。投向看,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偿债占比提升至占比过半,而公共工程、科学教育类支出占比下降。货币端,日本央行先后实施零利率、量化宽松(QE)、量化质化宽松(QQE)、收益率曲线控制(YCC)等,然而提振效果有限。 4、资产看,精密仪器、医药等行业表现好,金融、交运等表现差。在日本居民杠杆高位震荡、转为下跌的过程中,各行业股价普跌,其中:先进制造业表现最好,包括精密仪器、运输设备、机械、化工等;部分受益于老龄化的消费行业表现也较好,如医药、食品等;金融业如银行、证券,传统工业如采矿、交运、造纸、钢铁等表现较差。 三、日本居民“缩表”的启示 1、“货币不是万能的”,放水并不能实质解决居民去杠杆、经济内生动力下滑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内生动能偏弱,外部环境也与日本当年有一定相似性。借鉴日本经验,我国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避免“大放大收”;同时,也不能单靠货币政策,应出台一系列组合拳,强化货币、财政、产业、人口、科技等政策协同效应。 2、加快推动产业转型、扩大内需、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也要尽可能保持较高经济增速。当前我国产业升级面临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打压的双重压力,但我国自主性更强。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尽早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同时,总量稳才能结构优,转型早期也应尽可能保持较高经济增速。 3、有效应对房地产下行周期的连锁冲击,房地产仍应作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应尽可能避免“硬着陆”。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加剧居民去杠杆的冲击,也将提升地产的复苏难度。当前我国人口和地产压力同样凸显,地产下行周期的冲击可能比日本更深远。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必须妥善应对地产困境,房住不炒的同时,也应稳房价、稳预期。 风险提示:数据测算误差、经济与政策形势变化超预期。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宏观专题:全面复盘日本居民“缩表”-230705(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宏观专题:全面复盘日本居民“缩表”-230705(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宏观专题:全面复盘日本居民“缩表”》研报附件原文摘录)2021年以来,我国居民杠杆率高位持平,地产市场景气持续低迷,市场关注居民债务压力与后续走势。这方面,日本泡沫经济是经典研究案例。本文全面复盘日本居民“缩表”的前因后果,为我国居民债务形势的分析提供参考。 核心结论:我国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尽可能避免陷入日本式“缩表”。 一、日本居民“缩表”的前因 1、历史看,日本居民债务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快速攀升期(60-80年代)、高位振荡期(90年代)、逐步回落期(2000-2011年)、再度回升期(2012年至今),其中:第二、三阶段日本居民资产缩水、负债逐步去化,属于居民“缩表”期。 2、原因看,可分为四层因素:预期收益、货币政策、地缘政治、人口&产业。 >预期收益是直接因素。现象看,居民加杠杆速度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居民也停止加杠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显著冲击日本经济,居民开始去杠杆。本质看,只有经济形势好、预期收益大于负债成本时,居民才会加杠杆。 >货币政策是短期催化。具体传导路径为:外部冲击加大日本经济压力,经济压力倒逼货币宽松,货币宽松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倒逼货币收紧,1989-1991年日本央行连续五次加息,贴现率从3.25%上升至6.00%,股票和房价泡沫破裂。 >地缘政治是深层原因。二战后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但当日本经济实力产生威胁,美国又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1985-1988年3年内日元升值约86%,发动贸易战,逼迫日本金融自由化,直接打压日本经济,埋下了资产泡沫的种子。 >人口产业是长期原因。日本人口的少子化、老龄化问题严峻,90年前后正是日本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加剧了地产泡沫破裂冲击。同时,日本面临的产业竞争加剧,出口份额由90年代高位的9%左右持续下滑至2021年的3.4%,制约居民收入提升。 二、日本居民“缩表”的后果 1、整体看,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低迷,陷入“失去的二十年”。90年代至今,日本GDP增速中枢降至1%、人均GDP维持4万美元左右,通胀中枢降至0%左右。 2、结构看,居民和企业均表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指居民、企业资产缩水、收入放缓,债务压力显著增加,行动目标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债务最小化,开始去杠杆。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后,居民、企业部门均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 >居民:收入增长停滞,消费低迷,进入“低欲望”社会。泡沫破裂后,日本居民人均债务水平上升高点的300万日元左用,随后开启了约15年的去杠杆,日本居民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水平分别停滞于46、33万日元左右,消费倾向震荡下行。 >企业:破产剧增,投资低迷,债务压力侵蚀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1991年日本破产企业数量达1.1万家,较上年翻倍;企业设备投资GDP占比由高点的20%降至14.2%左右,企业研发支出增速从80年代的11.9%骤降至90年代以来的1.3%左右。 3、政策看,政府被迫加杠杆、货币无限量宽松。财政端,为了对冲总需求的下滑,日本政府开始大幅增加政府支出,但受制于税收下降,只能依赖不断发债,政府杠杆率攀升至2022年的261%。投向看,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偿债占比提升至占比过半,而公共工程、科学教育类支出占比下降。货币端,日本央行先后实施零利率、量化宽松(QE)、量化质化宽松(QQE)、收益率曲线控制(YCC)等,然而提振效果有限。 4、资产看,精密仪器、医药等行业表现好,金融、交运等表现差。在日本居民杠杆高位震荡、转为下跌的过程中,各行业股价普跌,其中:先进制造业表现最好,包括精密仪器、运输设备、机械、化工等;部分受益于老龄化的消费行业表现也较好,如医药、食品等;金融业如银行、证券,传统工业如采矿、交运、造纸、钢铁等表现较差。 三、日本居民“缩表”的启示 1、“货币不是万能的”,放水并不能实质解决居民去杠杆、经济内生动力下滑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内生动能偏弱,外部环境也与日本当年有一定相似性。借鉴日本经验,我国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避免“大放大收”;同时,也不能单靠货币政策,应出台一系列组合拳,强化货币、财政、产业、人口、科技等政策协同效应。 2、加快推动产业转型、扩大内需、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也要尽可能保持较高经济增速。当前我国产业升级面临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打压的双重压力,但我国自主性更强。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尽早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同时,总量稳才能结构优,转型早期也应尽可能保持较高经济增速。 3、有效应对房地产下行周期的连锁冲击,房地产仍应作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应尽可能避免“硬着陆”。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加剧居民去杠杆的冲击,也将提升地产的复苏难度。当前我国人口和地产压力同样凸显,地产下行周期的冲击可能比日本更深远。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必须妥善应对地产困境,房住不炒的同时,也应稳房价、稳预期。 风险提示:数据测算误差、经济与政策形势变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