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宏观经济|动态跟踪:李强总理首访欧洲,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230629

文本预览:
研究结论 6月19日至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访欧洲。这也是李强同志自今年三月就任总理以来的首次对外访问。李强总理首先访问了德国,期间会见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同总理朔尔茨共同主持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同德工商界代表座谈,访问巴伐利亚州并参观德国有关企业。 对于德国之行,李强表示这是一次传承友谊之旅、深化合作之旅。在会见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时,李强指出,中德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基础扎实,发展动力强劲。我们对中德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施泰因迈尔则表示,德方反对脱钩,反对任何形式的阵营对抗,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共同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努力。 6月20日,李强与朔尔茨共同主持了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磋商机制始于2011年,由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0年访华期间商定,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的层次最高、议题最广的政府间对话机制。两国总理听取了双方外交、经贸、工业、财金、司法、交通、教育、科技、卫生、环保、发展等22个部门负责人关于推动中德在有关领域合作进展情况的汇报。朔尔茨表示,德方欢迎中国实现发展繁荣,反对任何形式的脱钩,去风险不是“去中国化”。 6月21日,李强总理离开德国前往法国。访法期间,李强会见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法国总理博尔内举行会谈,会见法国参议长拉尔歇,出席中法工商界晚餐会并参观法国企业。期间,李强还在巴黎会见了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李强指出,希望欧方客观理性看待对华合作,同中方共同维护中欧务实合作的良好局面。米歇尔表示,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欧盟和世界,欧盟无意阻遏中国发展,反对“新冷战”和选边站队,希望新一次欧中领导人会晤取得积极成果。 我们认为,李强总理此次欧洲之行的重要意义有以下两点:首先,争取欧洲主要国家和欧盟的战略自主,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拜登政府上台后试图拉拢盟友,联欧制华。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的自主性被削弱,加速向美国靠拢,中欧关系面临较大压力。但法国等欧洲国家依旧渴望“战略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在会见法国总理时,李强特别强调,中方始终视欧盟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中欧加强合作是基于各自利益的战略选择,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中方愿同欧方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为双方开展长期稳定合作创造条件。德法两国领导人也都表示,反对脱钩,反对任何形式的阵营对抗。其次,回应欧洲的“去风险化”,稳定欧洲企业对华投资的信心。 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为2979亿欧元。超过100万个德国就业岗位直接依赖中国,近一半的德国制造业企业的部分供应链依赖于中国。经贸领域的“脱钩”和“去风险”,并不符合中德乃至中欧的根本利益。针对这种情况,在同德法两国企业的座谈会上,李强总理表示,我们理解各方都有自己的安全关切,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界定和防范风险。将风险扩大化,只会造成更多和更大的问题。企业对风险的感受最直接、最敏锐,知道如何规避和应对,应该把防风险的主导权还给企业。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市场准入,依法维护外国企业在华合法权益。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欧盟进一步推行对华“去风险化”。
展开>>
收起<<
《东方证券-宏观经济|动态跟踪:李强总理首访欧洲,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230629(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证券-宏观经济|动态跟踪:李强总理首访欧洲,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230629(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东方证券《宏观经济|动态跟踪:李强总理首访欧洲,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研报附件原文摘录)研究结论 6月19日至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访欧洲。这也是李强同志自今年三月就任总理以来的首次对外访问。李强总理首先访问了德国,期间会见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同总理朔尔茨共同主持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同德工商界代表座谈,访问巴伐利亚州并参观德国有关企业。 对于德国之行,李强表示这是一次传承友谊之旅、深化合作之旅。在会见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时,李强指出,中德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基础扎实,发展动力强劲。我们对中德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施泰因迈尔则表示,德方反对脱钩,反对任何形式的阵营对抗,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共同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努力。 6月20日,李强与朔尔茨共同主持了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磋商机制始于2011年,由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0年访华期间商定,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的层次最高、议题最广的政府间对话机制。两国总理听取了双方外交、经贸、工业、财金、司法、交通、教育、科技、卫生、环保、发展等22个部门负责人关于推动中德在有关领域合作进展情况的汇报。朔尔茨表示,德方欢迎中国实现发展繁荣,反对任何形式的脱钩,去风险不是“去中国化”。 6月21日,李强总理离开德国前往法国。访法期间,李强会见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法国总理博尔内举行会谈,会见法国参议长拉尔歇,出席中法工商界晚餐会并参观法国企业。期间,李强还在巴黎会见了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李强指出,希望欧方客观理性看待对华合作,同中方共同维护中欧务实合作的良好局面。米歇尔表示,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欧盟和世界,欧盟无意阻遏中国发展,反对“新冷战”和选边站队,希望新一次欧中领导人会晤取得积极成果。 我们认为,李强总理此次欧洲之行的重要意义有以下两点:首先,争取欧洲主要国家和欧盟的战略自主,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拜登政府上台后试图拉拢盟友,联欧制华。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的自主性被削弱,加速向美国靠拢,中欧关系面临较大压力。但法国等欧洲国家依旧渴望“战略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在会见法国总理时,李强特别强调,中方始终视欧盟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中欧加强合作是基于各自利益的战略选择,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中方愿同欧方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为双方开展长期稳定合作创造条件。德法两国领导人也都表示,反对脱钩,反对任何形式的阵营对抗。其次,回应欧洲的“去风险化”,稳定欧洲企业对华投资的信心。 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为2979亿欧元。超过100万个德国就业岗位直接依赖中国,近一半的德国制造业企业的部分供应链依赖于中国。经贸领域的“脱钩”和“去风险”,并不符合中德乃至中欧的根本利益。针对这种情况,在同德法两国企业的座谈会上,李强总理表示,我们理解各方都有自己的安全关切,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界定和防范风险。将风险扩大化,只会造成更多和更大的问题。企业对风险的感受最直接、最敏锐,知道如何规避和应对,应该把防风险的主导权还给企业。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市场准入,依法维护外国企业在华合法权益。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欧盟进一步推行对华“去风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