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港证券-物业管理行业研究周报:物企回购望提振市场信心-230625

文本预览:
投资摘要: 每周一谈:物企回购望提振市场信心 6月初恒生港股通物业服务及管理指数有所反弹,但本周指数回落明显。物企股价自今年2月以来再次延续下滑态势,多家物企回购股份望提振市场信心,尤其以金科服务为代表,6月已累计回购股份9次,共回购175.68万股。近期物企高管增持也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举措。尤其以万物云为代表,朱保全于5月31日至今已4次对万物云进行增持,共增持27.23万H股,共耗资746万港元,目前累计持股比例已达0.21%。同时,物企也获外部资本的增持,我们认为无论是高管增持或是外部资本增持,都在反映各方面提振物业行业的信心。 除股份回购、增持之外,物企于今年密集发布了股份激励计划相关事项。今年以来5家物企涉及股份激励达1.4亿股,总估值约7.91亿港元,其中以金科服务为代表,共发放5973.17万股奖励股份,估值约6.5亿港元。 我们认为,物企的回购及高管的增持不仅向市场传递了物业估值仍处低位的信号,更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虽然关联房企业务在今年仍有持续下行的风险,但物企基础物业业务仍具有稳定现金流,且社区增值服务伴随经济的企稳回升于23年有望改善,叠加政策仍有发力空间,头部物企有望迎来估值修复。数据追踪(6月19日-6月23日): 资金及交易追踪: 沪(深)股通:A股物业公司中仅招商积余在沪(深)股通中有持股,截至2023年6月23日,持有687.15万股,较上周下跌6.88%,持股市值1.02亿元。 港股通:港股中港股通持股共14家(剔除停牌物企),自2023年6月19日至6月23日,增幅最大的是合景悠活,本周增幅2.42%。降幅最大的是中海物业,降1.54%。持股比例最高为保利物业,为64.52%。持股数量最多为融创服务,为5.88亿股。 投资策略:我们认为目前物业板块具备较高配置性价比,头部物企建议关注物管商管并行且控股股东为央企背景的华润万象生活,关注受母公司拖累风险较小的保利物业、招商积余,关注高弹性标的碧桂园服务及独立发展能力较高的物企金科服务,中小物企建议关注母公司发展迅速的建发物业、滨江服务、越秀服务等。 风险提示:地产周期性业务下行带来的短期业绩下滑,外拓增速不及预期,关联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坏账风险。
展开>>
收起<<
《申港证券-物业管理行业研究周报:物企回购望提振市场信心-230625(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港证券-物业管理行业研究周报:物企回购望提振市场信心-230625(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申港证券《物业管理行业研究周报:物企回购望提振市场信心》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投资摘要: 每周一谈:物企回购望提振市场信心 6月初恒生港股通物业服务及管理指数有所反弹,但本周指数回落明显。物企股价自今年2月以来再次延续下滑态势,多家物企回购股份望提振市场信心,尤其以金科服务为代表,6月已累计回购股份9次,共回购175.68万股。近期物企高管增持也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举措。尤其以万物云为代表,朱保全于5月31日至今已4次对万物云进行增持,共增持27.23万H股,共耗资746万港元,目前累计持股比例已达0.21%。同时,物企也获外部资本的增持,我们认为无论是高管增持或是外部资本增持,都在反映各方面提振物业行业的信心。 除股份回购、增持之外,物企于今年密集发布了股份激励计划相关事项。今年以来5家物企涉及股份激励达1.4亿股,总估值约7.91亿港元,其中以金科服务为代表,共发放5973.17万股奖励股份,估值约6.5亿港元。 我们认为,物企的回购及高管的增持不仅向市场传递了物业估值仍处低位的信号,更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虽然关联房企业务在今年仍有持续下行的风险,但物企基础物业业务仍具有稳定现金流,且社区增值服务伴随经济的企稳回升于23年有望改善,叠加政策仍有发力空间,头部物企有望迎来估值修复。数据追踪(6月19日-6月23日): 资金及交易追踪: 沪(深)股通:A股物业公司中仅招商积余在沪(深)股通中有持股,截至2023年6月23日,持有687.15万股,较上周下跌6.88%,持股市值1.02亿元。 港股通:港股中港股通持股共14家(剔除停牌物企),自2023年6月19日至6月23日,增幅最大的是合景悠活,本周增幅2.42%。降幅最大的是中海物业,降1.54%。持股比例最高为保利物业,为64.52%。持股数量最多为融创服务,为5.88亿股。 投资策略:我们认为目前物业板块具备较高配置性价比,头部物企建议关注物管商管并行且控股股东为央企背景的华润万象生活,关注受母公司拖累风险较小的保利物业、招商积余,关注高弹性标的碧桂园服务及独立发展能力较高的物企金科服务,中小物企建议关注母公司发展迅速的建发物业、滨江服务、越秀服务等。 风险提示:地产周期性业务下行带来的短期业绩下滑,外拓增速不及预期,关联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坏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