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研报附件
平安证券-汽车行业点评:延续和优化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正式落地-230621.pdf
大小:437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平安证券-汽车行业点评:延续和优化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正式落地-230621

平安证券-汽车行业点评:延续和优化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正式落地-230621
文本预览:

《平安证券-汽车行业点评:延续和优化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正式落地-23062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安证券-汽车行业点评:延续和优化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正式落地-230621(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汽车行业点评:延续和优化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正式落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事项:   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工信部三部门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   平安观点:   实施细则迅速出台,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持续时间超预期。2024-2025年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2026-2027年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新能源乘用车单车减税额不超1.5万元。对减免金额设上限符合国常会提出的“优化”导向,新能源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延续到2027年底略超预期。   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促进新能源车消费行之有效。购置税减免直接面向消费者,有效地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成本,以20万新能源车计算,消费者可节约购置税约1.77万元(即:10%*(20/1.13))。根据财政部公开的数据,自2014年9月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以来,截至2022年底,累计免税金额超过2000亿元,同时财政部预计2023年免税额将超1150亿元。   新能源车企盈利依然困难,财政支持车企转型减负。目前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处于亏损状态,23年一季度仅有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汽车实现盈利,大部分车企新能源汽车业务尚未体现规模效应,亏损状态较普遍。据中汽政研的在6月份发布的信息显示,传统车企单车亏损额在1~3万元,新势力车企单车亏损额普遍更高。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尚未形成成本竞争和替代优势。据中汽政研统计分析,2022年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成本仍较同级别燃油车高约20-30%,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仍略高于燃油车,消费者综合成本可能持平。延续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至2027年底有利于帮助车企转型减负,坚定车企持续投入新能源车转型发展的决心。   新能源车发展不均衡,政策延续有利于新能源车均衡发展。分地域看,东北、西北等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相对滞后。从车型看,新能源商用车销售增长较乘用车明显迟缓,根据工信部披露,2022年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农村地区汽车总销量的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分价格带看,据中汽协数据,8-15万元价格带汽车销量占总体销量的比重较大,但新能源车渗透率却低于行业总体水平。新能源车保有量占比略高于4%(公安部统计的2022年底汽车保有量3.19亿辆,其中新能源车保有量1310万辆),我国尚有庞大的燃油车市场规模有待替代,政策的延续无疑将促进新能源车进一步加快替代燃油车,并引导新能源车均衡发展。   2028年前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明朗,有利于稳定企业转型信心和消费者预期。此次政策再次明确享受减免政策的新能源汽车是指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插电式混动车在2028年之前仍将享受购置税减免政策。同时政策还明确了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的计税依据。汽车研发周期长,购置税政策明确延续到2027年有利于车企提前规划布局,坚定车企的转型决心。同时对外强化国家层面对新能源车消费支持信号,引导消费者积极购买新能源车型,有利于我国汽车消费的低碳化发展。   投资建议:2024~2027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落地,有利于明确新能源车的政策预期,促进新能源车发展结构更均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车企提前规划布局、坚定向新能源车转型。2023年新能源车加速向主流价格带渗透,15-20万元价格带成为下半年车企角逐的主力赛道,我们看好混动渠道变革迅速以及在主流价格带有望抢占插混车份额的车企,推荐长安汽车、理想汽车、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   风险提示:1)国内宏观经济恢复可能不达预期,导致汽车消费需求不足;2)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不达预期,导致新能源车企持续亏损,这显然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3)车企的新能源渠道变革速度较慢,新推出的车型销量可能不达预期;4)汽车行业价格战可能持续,导致车企盈利能力承压。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