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策略·专题:日本经济与产业研究总论-增速降档阶段日本股市如何表现-230618

文本预览:
1、战后日本经济与产业结构四阶段: 1)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6-1960年):主导产业为煤炭、电力、钢铁等能源部门。2)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3年,GDP平均增速9.1%):主导产业为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造船等重化工业。3)中速增长阶段(1974-1990年,GDP平均增速4.1%):产业主体向汽车、家电、日常消费等消费升级驱动的制造业,以及精密机械、电子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4)低速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GDP平均增速0.8%):产业结构继续由消费服务业以及技术密集型的精密电子与材料主导。 2、日本典型产业的兴衰与启示: 以走向分化的汽车和半导体产业为例,可以看到战后日本得以快速发展的产业具备的共同点包括:1)举国体制的产业支持政策;2)积极引进技术,快速缩小差距;3)设置保护性关税、进口配额等贸易保护。而优势产业最终走向分化的关键则在于:1)美国的贸易制裁:相比于汽车产业,美国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半导体产业采取了更为严厉的贸易制裁。2)自身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广场协议受挫之后,日本车企能够迅速融入全球分工市场,与新兴经济体建立合作。半导体产业则固守于全产业链布局,又错失PC浪潮。 3、日本各阶段产业结构变迁: 从宏观产业占比和制造业增加值来看:日本50年代至今,能穿越宏观周期,占比趋势性提升的主要是服务型产业、消费行业(食品饮料)以及日本仍占据优势的制造业(机械等);信息通信电子设备占比大幅下滑、交通运输设备占比见顶回落、电子元件和器件占比不再提升,则一定程度反映了日本传统优势产业的疲态。 4、增速降档后日本股市如何表现: 1)特征一:增速降档后日本股市经历了较长的杀估值阶段。1990年之后日本股市处于持续的杀估值状态,直至2012年。期间虽然指数估值有反复,但多数估值的脉冲是由盈利衰退被动抬升,而非经济繁荣或产业趋势向上带来的估值抬升。 2)特征二:但即使是经济下行阶段,-2X股债收益差仍对指数有支撑。伴随长期增长中枢下台阶,股债收益差的运行通道也会缓慢下行,但-2X标准差大概率还是会对股价有支撑。 3)特征三:日股行业市值结构变化,与各时代的产业结构基本一致。1991年后金融业占比迅速萎缩;基础工业占比继续下降;地产泡沫破灭后市场出清,伴随新一轮城市化进程,市值占比不降反升;科技和卫生保健在科网泡沫阶段达到第一次高点后下降,金融危机时期触底,而后趋势性提升。 4)特征四:增速降档阶段科技、医疗、消费回报率领先。90年之后消费和科技表现占优,传统经济关联度更高的能源、金融、公用事业表现靠后。进一步拆分涨跌幅,泡沫消化阶段(1991-2012)几乎所有行业都经历了惨烈而漫长的杀估值,表现相对较好的行业都是盈利表现更加稳定的行业。 5)特征五:增速降档区间个股高回报来源-高增长、高股息、高回购。以大跌后的1990年末为起点,截止2012年末共有43只股票逆势实现翻倍。数据上看,持续高景气能够穿越弱宏观,以1993-2012为统计区间,多数翻倍个股均能达到10%以上的年化利润增速;利润增速较低的公司多数有高分红支撑;另外下跌区间中,公司还可能通过股票回购提振市场信心。 风险提示:历史数据局限性,中外制度环境差异导致的结论偏差,国际关系变化带来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等
展开>>
收起<<
《天风证券-策略·专题:日本经济与产业研究总论-增速降档阶段日本股市如何表现-230618(2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风证券-策略·专题:日本经济与产业研究总论-增速降档阶段日本股市如何表现-230618(23页).pdf(2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策略·专题:日本经济与产业研究总论-增速降档阶段日本股市如何表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1、战后日本经济与产业结构四阶段: 1)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6-1960年):主导产业为煤炭、电力、钢铁等能源部门。2)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3年,GDP平均增速9.1%):主导产业为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造船等重化工业。3)中速增长阶段(1974-1990年,GDP平均增速4.1%):产业主体向汽车、家电、日常消费等消费升级驱动的制造业,以及精密机械、电子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4)低速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GDP平均增速0.8%):产业结构继续由消费服务业以及技术密集型的精密电子与材料主导。 2、日本典型产业的兴衰与启示: 以走向分化的汽车和半导体产业为例,可以看到战后日本得以快速发展的产业具备的共同点包括:1)举国体制的产业支持政策;2)积极引进技术,快速缩小差距;3)设置保护性关税、进口配额等贸易保护。而优势产业最终走向分化的关键则在于:1)美国的贸易制裁:相比于汽车产业,美国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半导体产业采取了更为严厉的贸易制裁。2)自身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广场协议受挫之后,日本车企能够迅速融入全球分工市场,与新兴经济体建立合作。半导体产业则固守于全产业链布局,又错失PC浪潮。 3、日本各阶段产业结构变迁: 从宏观产业占比和制造业增加值来看:日本50年代至今,能穿越宏观周期,占比趋势性提升的主要是服务型产业、消费行业(食品饮料)以及日本仍占据优势的制造业(机械等);信息通信电子设备占比大幅下滑、交通运输设备占比见顶回落、电子元件和器件占比不再提升,则一定程度反映了日本传统优势产业的疲态。 4、增速降档后日本股市如何表现: 1)特征一:增速降档后日本股市经历了较长的杀估值阶段。1990年之后日本股市处于持续的杀估值状态,直至2012年。期间虽然指数估值有反复,但多数估值的脉冲是由盈利衰退被动抬升,而非经济繁荣或产业趋势向上带来的估值抬升。 2)特征二:但即使是经济下行阶段,-2X股债收益差仍对指数有支撑。伴随长期增长中枢下台阶,股债收益差的运行通道也会缓慢下行,但-2X标准差大概率还是会对股价有支撑。 3)特征三:日股行业市值结构变化,与各时代的产业结构基本一致。1991年后金融业占比迅速萎缩;基础工业占比继续下降;地产泡沫破灭后市场出清,伴随新一轮城市化进程,市值占比不降反升;科技和卫生保健在科网泡沫阶段达到第一次高点后下降,金融危机时期触底,而后趋势性提升。 4)特征四:增速降档阶段科技、医疗、消费回报率领先。90年之后消费和科技表现占优,传统经济关联度更高的能源、金融、公用事业表现靠后。进一步拆分涨跌幅,泡沫消化阶段(1991-2012)几乎所有行业都经历了惨烈而漫长的杀估值,表现相对较好的行业都是盈利表现更加稳定的行业。 5)特征五:增速降档区间个股高回报来源-高增长、高股息、高回购。以大跌后的1990年末为起点,截止2012年末共有43只股票逆势实现翻倍。数据上看,持续高景气能够穿越弱宏观,以1993-2012为统计区间,多数翻倍个股均能达到10%以上的年化利润增速;利润增速较低的公司多数有高分红支撑;另外下跌区间中,公司还可能通过股票回购提振市场信心。 风险提示:历史数据局限性,中外制度环境差异导致的结论偏差,国际关系变化带来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