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何为实物工作量-230615

文本预览:
近年来随着专项债的大量发行,实物工作量这一表述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实物工作量是一种工程概念,是以实物计量单位来表示报告期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比如房屋建成的平方米数、道路建成的公里数、地质勘测中已覆盖的平方公里数等。早在2010年左右,财政部在强调财政资金支出使用监管时就提出了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一说法,近年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一说法开始被大量使用,并往往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一起被提及。 统计方法影响实物工作量与基建形成顺序。实物工作量和基建时间上并不一定同步,两者时间关系取决于其填报方式。形象进度法下实物工作量领先基建。形象进度法指按实物工作量填报,填报依据为三方签字认定的工程结算单或进度单、工程款支付凭证等。财务支出法下实物工作量既可能领先基建,也可能滞后基建。财务支出法指按财务上发生的支出额填报,把入账或支付凭证取得时点作为计量时点,填报依据为调查单位的会计资料,包括余额表、会计账户和支付凭证。 地方政府对专项债资金形成实物工作量的理解。各地区在监管时对实物工作量的理解应为实际形成的工作量,比如某专项债项目施工方开工开挖土方、修建公路桥梁等,就算形成实物工作量;若未开工建设,资金闲置,则不算形成实物工作量。从专项债到实物工作量的具体流程。从专项债到实物工作量的主要流程为项目申报发行-资金拨付-项目开工形成实物工作量三个部分。专项债项目申请自下而上进行,申报单位需要分别向同级发改委和财政部门申请进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和“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库”。在项目分配环节,先由中央将专项债额度分配至各省,各省级部门再根据各省发展重点,对项目进行挑选后将当年需发行的项目纳入发行库。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后,债券资金需要纳入国库管理,严格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此外,为了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2021年我国规定专项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调整用途。 前期工作不扎实、使用监管较为薄弱导致未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专项债发行到形成实物工作量虽然有完整流程,但因为种种原因并不一定能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一是因为源头上申报时准备不足,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造成后期资金难以支出;二是因为财政部门对专项债券使用环节的监管较为薄弱,造成资金挤占挪用、拨付慢和超进度拨付等问题。 专项债资金投向基建领域,助力基建和实物工作量形成。通过观察2020-2022年数据可以发现,有大量专项债资金投向基建领域,一直维持在新增专项债的60%左右。2023年1-4月,有60.29%的新增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各省投向基建领域的新增专项债比例存在差异,投向基建领域比例的提高有利于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甘肃、江西、安徽省2023年1-4月有更大比例新增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有利于实物工作量的形成。 实物工作量的形成时间滞后于基建。2022年基建与实物工作量出现较大背离,2023年基建与实物工作量的背离缩窄,实物工作量指标转好,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一方面,专项债的发行管理愈发严格规范,有利于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2023年多省市在常务会议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采取多种方法抢抓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此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落地也为项目施工形成实物工作量提供了更多资金。 风险提示:相关表述统计存在遗漏;专项债落地变慢。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何为实物工作量-230615(1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何为实物工作量-230615(19页).pdf(1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何为实物工作量》研报附件原文摘录)近年来随着专项债的大量发行,实物工作量这一表述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实物工作量是一种工程概念,是以实物计量单位来表示报告期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比如房屋建成的平方米数、道路建成的公里数、地质勘测中已覆盖的平方公里数等。早在2010年左右,财政部在强调财政资金支出使用监管时就提出了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一说法,近年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一说法开始被大量使用,并往往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一起被提及。 统计方法影响实物工作量与基建形成顺序。实物工作量和基建时间上并不一定同步,两者时间关系取决于其填报方式。形象进度法下实物工作量领先基建。形象进度法指按实物工作量填报,填报依据为三方签字认定的工程结算单或进度单、工程款支付凭证等。财务支出法下实物工作量既可能领先基建,也可能滞后基建。财务支出法指按财务上发生的支出额填报,把入账或支付凭证取得时点作为计量时点,填报依据为调查单位的会计资料,包括余额表、会计账户和支付凭证。 地方政府对专项债资金形成实物工作量的理解。各地区在监管时对实物工作量的理解应为实际形成的工作量,比如某专项债项目施工方开工开挖土方、修建公路桥梁等,就算形成实物工作量;若未开工建设,资金闲置,则不算形成实物工作量。从专项债到实物工作量的具体流程。从专项债到实物工作量的主要流程为项目申报发行-资金拨付-项目开工形成实物工作量三个部分。专项债项目申请自下而上进行,申报单位需要分别向同级发改委和财政部门申请进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和“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库”。在项目分配环节,先由中央将专项债额度分配至各省,各省级部门再根据各省发展重点,对项目进行挑选后将当年需发行的项目纳入发行库。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后,债券资金需要纳入国库管理,严格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此外,为了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2021年我国规定专项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调整用途。 前期工作不扎实、使用监管较为薄弱导致未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专项债发行到形成实物工作量虽然有完整流程,但因为种种原因并不一定能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一是因为源头上申报时准备不足,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造成后期资金难以支出;二是因为财政部门对专项债券使用环节的监管较为薄弱,造成资金挤占挪用、拨付慢和超进度拨付等问题。 专项债资金投向基建领域,助力基建和实物工作量形成。通过观察2020-2022年数据可以发现,有大量专项债资金投向基建领域,一直维持在新增专项债的60%左右。2023年1-4月,有60.29%的新增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各省投向基建领域的新增专项债比例存在差异,投向基建领域比例的提高有利于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甘肃、江西、安徽省2023年1-4月有更大比例新增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有利于实物工作量的形成。 实物工作量的形成时间滞后于基建。2022年基建与实物工作量出现较大背离,2023年基建与实物工作量的背离缩窄,实物工作量指标转好,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一方面,专项债的发行管理愈发严格规范,有利于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2023年多省市在常务会议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采取多种方法抢抓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此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落地也为项目施工形成实物工作量提供了更多资金。 风险提示:相关表述统计存在遗漏;专项债落地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