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证券-613逆回购7天利率降息的思考:政策突破“静默期”后债市如何演绎-230613

文本预览:
事件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6月13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0%,此前为2.00%。 如何理解当下降息的取舍? 在6月高频数据的进一步走弱和存款利率“小步快走式”调降背景下,市场期待更多刺激政策逻辑,降息呼声不绝于耳,但关于取舍,市场具有争议,且均有内在逻辑,政策处于“十字路口”抉择期。 从结果来看,调降逆回购利率为上述争议画上句号,综合思考,我们认为当前降息或更多是为了引导市场预期,增强信心。 1.支持者: ①从央行的态度来看:易纲行长在6月8日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将“搞好跨周期调节”表述转换成“加强逆周期调节”,且近期DR007持续低于政策利率; ②从内部环境来看:经济环比数据进一步走弱,同时存在结构性隐忧,市场核心问题在于需求疲软,缺乏信心; ③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正处于美联储暂停加息窗口期,货币政策宽松操作具有“窗口期”; 2.疑问者: ①从央行的态度来看:央行5月15日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央行对利率水平的把握可采取“缩减原则”,符合“居中之道”,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 ②从内部环境来看:企业端融资成本已经相对低廉,核心问题在于难以改善银行信贷风险偏好,难以靠政策利率调降解决。居民端核心问题在于收入预期、可持续性以及地产预期扭转,通过政策利率调降引发房贷调降对信贷作用有限,且易引发存量房贷置换问题。综合来看,降息对实体经济真实提升效果有限,且利率调整易降难升,需要珍惜政策空间。 ③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汇率贬值至7以上,央行较少在此点位上采取货币政策宽松操作。 3.综合来看: 前期政策处于十字路口,6月13日的降息或为政策静默期画上“句号”,但调降原因或更多出于提升市场信心,引导市场预期考虑。 本轮货币宽松的再思考 历史上逆回购7天降息后,其他货币政策如何跟进?回溯2020年疫后逆回购利率降息后其他货币政策的追随情况后,我们有如下判断:①工具——逆回购7天利率降息后,MLF1Y、LPR1Y&5Y往往跟随下降,预计本次OMO降息亦会引导MLF、LPR利率下降,但是并不一定引发降准宽松;②幅度——根据历史经验,从可类比角度,本次经济背景和货币政策考量可参考2022年1月和8月,后续MLF1Y有望调降10BP以释放“稳增长”信号,而考虑到地产市场情况仍需稳固,以及当前信贷市场的供需关系,预计LPR1Y和5Y或调降15BP。 当下政策调控思路的调整和判断?绝大部分政策施行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因此货币政策往往是判断全局政策的关键“先验指标”。往前推,政策利率调降具有选择空间,效果的有限性和提升信心中,本次政策选择降息或更多出于提升市场信心考虑。针对本事件,我们提示关注:①当前政策或已突破“静默期”做出选择,后续MLF、LPR调降是大概率事件,且或有其他配合宽松政策予以出台;②回顾过去一年,22年8月降息、23年3月降准以及本次降息均超市场预期,核心原因是大家在效果和信心权衡中选择了政策实施效果,但接连的货币宽松或需要我们动态调整政策调控分析思路,后续加大对于信心的判断权重。 后续债市演绎判断 短周期债市或继续博弈政策宽松,利率有所下行。中期来看,止盈盘离场或带动下行幅度有限。长期来看,债市或进入震荡市,利率波段操作性价比高于配置操作。①复盘历史,政策利率下降必然带动利率中枢下移,假设后续MLF1Y下调10BP,则新的利率中枢变为2.65%,短期来看,10Y国债突破2.6%仍有可能,但止盈盘的离场或带动利率下有底,以历史经验作为参考,整体幅度建议以10BP作为锚,2.58%是一个重要点位(亦是去年最低点);②长期来看,当前宽货币到宽信用的时间滞有所延长,在信用处于被动的“紧”背景下,货币宽松若纳入更多信心权重,则宽货币的时间亦有所延长,此种政策调控思路下,债市或进入波动市,且中枢趋于下行,波段操作性价比高于配置操作性价比。 风险提示 1.政策思考有误; 2.经济超预期修复;
展开>>
收起<<
《浙商证券-613逆回购7天利率降息的思考:政策突破“静默期”后债市如何演绎-230613(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商证券-613逆回购7天利率降息的思考:政策突破“静默期”后债市如何演绎-230613(8页).pdf(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浙商证券《613逆回购7天利率降息的思考:政策突破“静默期”后债市如何演绎》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事件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6月13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0%,此前为2.00%。 如何理解当下降息的取舍? 在6月高频数据的进一步走弱和存款利率“小步快走式”调降背景下,市场期待更多刺激政策逻辑,降息呼声不绝于耳,但关于取舍,市场具有争议,且均有内在逻辑,政策处于“十字路口”抉择期。 从结果来看,调降逆回购利率为上述争议画上句号,综合思考,我们认为当前降息或更多是为了引导市场预期,增强信心。 1.支持者: ①从央行的态度来看:易纲行长在6月8日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将“搞好跨周期调节”表述转换成“加强逆周期调节”,且近期DR007持续低于政策利率; ②从内部环境来看:经济环比数据进一步走弱,同时存在结构性隐忧,市场核心问题在于需求疲软,缺乏信心; ③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正处于美联储暂停加息窗口期,货币政策宽松操作具有“窗口期”; 2.疑问者: ①从央行的态度来看:央行5月15日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央行对利率水平的把握可采取“缩减原则”,符合“居中之道”,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 ②从内部环境来看:企业端融资成本已经相对低廉,核心问题在于难以改善银行信贷风险偏好,难以靠政策利率调降解决。居民端核心问题在于收入预期、可持续性以及地产预期扭转,通过政策利率调降引发房贷调降对信贷作用有限,且易引发存量房贷置换问题。综合来看,降息对实体经济真实提升效果有限,且利率调整易降难升,需要珍惜政策空间。 ③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汇率贬值至7以上,央行较少在此点位上采取货币政策宽松操作。 3.综合来看: 前期政策处于十字路口,6月13日的降息或为政策静默期画上“句号”,但调降原因或更多出于提升市场信心,引导市场预期考虑。 本轮货币宽松的再思考 历史上逆回购7天降息后,其他货币政策如何跟进?回溯2020年疫后逆回购利率降息后其他货币政策的追随情况后,我们有如下判断:①工具——逆回购7天利率降息后,MLF1Y、LPR1Y&5Y往往跟随下降,预计本次OMO降息亦会引导MLF、LPR利率下降,但是并不一定引发降准宽松;②幅度——根据历史经验,从可类比角度,本次经济背景和货币政策考量可参考2022年1月和8月,后续MLF1Y有望调降10BP以释放“稳增长”信号,而考虑到地产市场情况仍需稳固,以及当前信贷市场的供需关系,预计LPR1Y和5Y或调降15BP。 当下政策调控思路的调整和判断?绝大部分政策施行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因此货币政策往往是判断全局政策的关键“先验指标”。往前推,政策利率调降具有选择空间,效果的有限性和提升信心中,本次政策选择降息或更多出于提升市场信心考虑。针对本事件,我们提示关注:①当前政策或已突破“静默期”做出选择,后续MLF、LPR调降是大概率事件,且或有其他配合宽松政策予以出台;②回顾过去一年,22年8月降息、23年3月降准以及本次降息均超市场预期,核心原因是大家在效果和信心权衡中选择了政策实施效果,但接连的货币宽松或需要我们动态调整政策调控分析思路,后续加大对于信心的判断权重。 后续债市演绎判断 短周期债市或继续博弈政策宽松,利率有所下行。中期来看,止盈盘离场或带动下行幅度有限。长期来看,债市或进入震荡市,利率波段操作性价比高于配置操作。①复盘历史,政策利率下降必然带动利率中枢下移,假设后续MLF1Y下调10BP,则新的利率中枢变为2.65%,短期来看,10Y国债突破2.6%仍有可能,但止盈盘的离场或带动利率下有底,以历史经验作为参考,整体幅度建议以10BP作为锚,2.58%是一个重要点位(亦是去年最低点);②长期来看,当前宽货币到宽信用的时间滞有所延长,在信用处于被动的“紧”背景下,货币宽松若纳入更多信心权重,则宽货币的时间亦有所延长,此种政策调控思路下,债市或进入波动市,且中枢趋于下行,波段操作性价比高于配置操作性价比。 风险提示 1.政策思考有误; 2.经济超预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