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国际-4月金融数据点评:新增社融不及预期居民贷款降至低点,企业中长期融资相对稳定但信心仍未完全修复-230512

《中诚信国际-4月金融数据点评:新增社融不及预期居民贷款降至低点,企业中长期融资相对稳定但信心仍未完全修复-230512(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诚信国际-4月金融数据点评:新增社融不及预期居民贷款降至低点,企业中长期融资相对稳定但信心仍未完全修复-230512(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诚信国际《4月金融数据点评:新增社融不及预期居民贷款降至低点,企业中长期融资相对稳定但信心仍未完全修复》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实体需求偏弱叠加季节性因素,新增社融规模不及预期。4月新增社融1.22万亿,同比多增2873万亿,但显著低于近三年同期1.96万亿的平均水平。4月一般为信贷小月,加之今年一季度的信贷超预期投放对后续融资需求形成了一定透支,新增社融规模边际走低符合预期,但本月新增社融为疫情以来同期的次低值(仅高于去年),特别是考虑到去年同期不足1万亿的超低基数,新增社融规模依然低于预期,总体来看未能延续一季度的改善态势。社融存量增速与前值持平为10%,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依然不牢。其中,表内新增人民币贷款4431亿,同比多增815亿,结合信贷数据来看主要为低基数下的企业贷款多增所支撑。表外三项新增融资减少1145亿,同比少减2029亿,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减1210亿,是表外融资少减的主要原因;此外委托贷款同比多增734亿,或反映出对于非标融资的压降边际放松。从直接融资看,财政前置发力下政府债券新增4548亿,同比多增636亿,后续需要关注“后劲”;企业债券融资新增2843亿,同比少增809亿,或与前3个月信贷超预期投放对债券融资形成的挤出有关。 居民新增按揭贷款规模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高度警惕居民扩表意愿的再次转弱。4月新增信贷7188亿,同比多增734亿,显著低于近三年同期1.3万亿左右的平均水平。从企业部门看,企业贷款新增6839亿、同比多增1055亿,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6669万亿、同比多增4017亿,表明企业信贷需求相对较强,或与服务业企业融资需求的改善以及基建项目的延续落地相关,但制造业PMI的走弱以及PPI的延续下行或将制约企业的投资与融资意愿。从居民部门来看,4月居民短期贷款由3月的增加6094亿转为减少1255亿,表明消费修复依然是结构性的,主要集中于接触型服务消费的修复,商品消费依然较为低迷;居民中长期贷款由3月的增加6348亿转为减少1156亿,同比多减842亿,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或表明居民不仅扩表意愿再次走弱,还有可能存在一定提前还贷、降低负债的现象。信贷数据的走弱符合宏观经济依然弱修复的现实,特别是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的现象突出,结合4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走弱来看,居民部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足并未得到扭转,其中一、二、三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分别下降22.5%、23.7%与37.2%;深圳、南京环比分别下降47.9%、34.1%,环比下行幅度较大;北京不仅环比下行,同比成交面积也显著下降17.7%;上海、杭州等城市环比下降幅度相对较低,分别下降17.4%、11.4%。 M2同比与社融存量增速之差边际收窄,M2与M1同比之差仍处于高位。4月M2同比为12.4%,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依然处在较高增速水平,M2同比与社融存量增速之差边际收窄,但仍有2.4个百分点的较大差值,市场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5月份以来DR007等资金利率边际走低。4月M1同比5.3%,较上月抬升0.2个百分点,反映资金活化有所加快,但“M2-M1”剪刀差依然高达7.1个百分点,表明资金落地的节奏依然偏慢。此外,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同比多减4968亿,或与居民部门提前还贷、购买理财等因素相关。 社融与信贷修复仍受微观主体信心不足制约,稳增长政策需发力加快经济复苏速度。考虑到季节性因素与低基数的影响,4月社融及信贷表现总体偏弱,未能延续一季度的好转态势,PMI等景气指标以及PPI价格指标的走弱表明微观企业的营利压力仍然较大、投资信心不足,居民按揭贷款再次转负表明居民部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依然缺乏持续性。在此背景下稳增长政策有必要加快经济复苏的速度,尽早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从产业政策来看,房地产领域的积极政策信号仍需释放,避免市场下行的预期持续叠加,同时应加强支持企业进行技改投资以及智能化、低碳化改造升级。从货币政策来看,鉴于一季度的融资数据改善未能延续,扩信贷为主的结构性宽松应当有所加码,特别是在下半年或四季度的专项债发行空档期,应当加大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使用。从财政政策来看,应当加大对于居民部门的直接支持,并加大促进社会投资与居民消费的力度。后续看,考虑到低基数的影响我们认为社融增速仍有望维持在两位数之上,但需要关注微观主体的扩表意愿能否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