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博弈下的脆弱地带:稳步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合作-230512

文本预览:
研究结论 事件: 2023 年 5 月 16 日-20 日,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二十四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宁波举行。 5 月 5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 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年均增长 8.1%,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年均增长 9.2%。 2023 年一季度,双方贸易额达 333 亿美元,增长 1.6%,开局总体平稳向好。 经济差距与国际地位影响中东欧国家身份认同。 中东欧地区包括位于欧洲中部、东部的14 个国家, 分别为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希腊、匈牙利、黑山、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2012 年 4 月 26日,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波兰华沙举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正式启动。 中东欧国家经历过曲折的政治转轨和国家独立, 苏联时期多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华约成员, 东欧剧变后政策由“追随苏联” 转变为“回归欧洲”,实行议会制和民主制, 向西方国家靠拢。 受历史因素影响,中东欧国家大多对俄罗斯有较强的防范心理,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留问题和加入欧盟时间较晚,与其他西欧国家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入欧后仅获取欧盟产业链上的低附加值环节,并受到欧债危机和俄罗斯能源断供问题的消极影响,中东欧国家仍与欧盟老牌成员国存在身份认同上的异质性。另外,中东欧国家经历多次侵略战争与国家分裂, 对国家主权异常敏感, 在向欧盟让渡主权问题上更加谨慎。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结构存在一定同质性,工业品零部件占比较高。 2022 年全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总额为 1382.6亿美元, 占中国与欧洲进出口总额的 13.45%,与去年 同 期 相 比 增 长 5.6%。 从 国 家 角 度 来 看 , 2022 年 斯 洛 伐 克 ( 24.75%)、 捷 克( 17.48%)、波兰( 16.30%)、匈牙利( 16.30%)、罗马尼亚( 9.91%)五个国家从中国进口的金额比重最大,波兰( 35.58%)、捷克( 17.05%)、 希腊( 12.10%)、 匈牙利( 9.97%)、 罗马尼亚( 6.91%)五个国家对中国出口的金额比重最大,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最大的国家为波兰。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占比最高的产品为工业零部件,另外, 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一定比例的工业原材料(矿砂、铜等),中东欧国家从中国进口一定比例的工业制成品。 合作机制和贸易逆差是现存问题,经贸关系深化有望提升双边合作空间。 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受到美国、德国、欧盟等外部力量干预较大, 合作机制的完善程度仍不足。另外,中东欧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出发点落脚在经济效益上,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双边贸易, 减轻对欧盟和德国的依赖,但目前中东欧对中国仍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与预期出现了一定偏差。 目前, 中东欧与中国的合作已由国家战略层面过渡到具体执行层面,更加注重合作下沉,依托地方合作。 浙江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领域具有典型性,已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的排头兵。 美国、德国、俄罗斯三股力量在中东欧的博弈加剧不确定性。 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连通东西,成为地缘政治最敏感和大国博弈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 美国将中东欧国家,尤其是作为北约东翼的部分国家, 视为北约与俄罗斯进行对抗的军事前沿地带,通过提供“民主支持”与推动北约东扩,在部分中东欧国家设立军事基地,扩大本国在中东欧地区的威慑力;德国既与中东欧国家有盘根错节的历史联系,又是欧盟中与中东欧国家经济联系最密切的成员国,积极推动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试图将整个中东欧地区纳入自己的经济发展轨道,在欧盟内部形成以德国为中心的经济圈;中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与利益,俄罗斯通过对中东欧的能源绑定,试图扩大自身势力范围,但同时与美国出现矛盾,美国支持“三海倡议”意在削弱中东欧对俄能源依赖。地缘政治的博弈在中东欧地区存在升级风险。 风险提示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结构互补性较弱,双边经贸上行空间尚未打开。 大国地缘政治的博弈在中东欧地区存在升级风险
展开>>
收起<<
《东方证券-博弈下的脆弱地带:稳步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合作-230512(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证券-博弈下的脆弱地带:稳步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合作-230512(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东方证券《博弈下的脆弱地带:稳步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研报附件原文摘录)研究结论 事件: 2023 年 5 月 16 日-20 日,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二十四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宁波举行。 5 月 5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 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年均增长 8.1%,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年均增长 9.2%。 2023 年一季度,双方贸易额达 333 亿美元,增长 1.6%,开局总体平稳向好。 经济差距与国际地位影响中东欧国家身份认同。 中东欧地区包括位于欧洲中部、东部的14 个国家, 分别为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希腊、匈牙利、黑山、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2012 年 4 月 26日,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波兰华沙举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正式启动。 中东欧国家经历过曲折的政治转轨和国家独立, 苏联时期多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华约成员, 东欧剧变后政策由“追随苏联” 转变为“回归欧洲”,实行议会制和民主制, 向西方国家靠拢。 受历史因素影响,中东欧国家大多对俄罗斯有较强的防范心理,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留问题和加入欧盟时间较晚,与其他西欧国家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入欧后仅获取欧盟产业链上的低附加值环节,并受到欧债危机和俄罗斯能源断供问题的消极影响,中东欧国家仍与欧盟老牌成员国存在身份认同上的异质性。另外,中东欧国家经历多次侵略战争与国家分裂, 对国家主权异常敏感, 在向欧盟让渡主权问题上更加谨慎。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结构存在一定同质性,工业品零部件占比较高。 2022 年全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总额为 1382.6亿美元, 占中国与欧洲进出口总额的 13.45%,与去年 同 期 相 比 增 长 5.6%。 从 国 家 角 度 来 看 , 2022 年 斯 洛 伐 克 ( 24.75%)、 捷 克( 17.48%)、波兰( 16.30%)、匈牙利( 16.30%)、罗马尼亚( 9.91%)五个国家从中国进口的金额比重最大,波兰( 35.58%)、捷克( 17.05%)、 希腊( 12.10%)、 匈牙利( 9.97%)、 罗马尼亚( 6.91%)五个国家对中国出口的金额比重最大,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最大的国家为波兰。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占比最高的产品为工业零部件,另外, 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一定比例的工业原材料(矿砂、铜等),中东欧国家从中国进口一定比例的工业制成品。 合作机制和贸易逆差是现存问题,经贸关系深化有望提升双边合作空间。 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受到美国、德国、欧盟等外部力量干预较大, 合作机制的完善程度仍不足。另外,中东欧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出发点落脚在经济效益上,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双边贸易, 减轻对欧盟和德国的依赖,但目前中东欧对中国仍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与预期出现了一定偏差。 目前, 中东欧与中国的合作已由国家战略层面过渡到具体执行层面,更加注重合作下沉,依托地方合作。 浙江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领域具有典型性,已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的排头兵。 美国、德国、俄罗斯三股力量在中东欧的博弈加剧不确定性。 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连通东西,成为地缘政治最敏感和大国博弈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 美国将中东欧国家,尤其是作为北约东翼的部分国家, 视为北约与俄罗斯进行对抗的军事前沿地带,通过提供“民主支持”与推动北约东扩,在部分中东欧国家设立军事基地,扩大本国在中东欧地区的威慑力;德国既与中东欧国家有盘根错节的历史联系,又是欧盟中与中东欧国家经济联系最密切的成员国,积极推动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试图将整个中东欧地区纳入自己的经济发展轨道,在欧盟内部形成以德国为中心的经济圈;中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与利益,俄罗斯通过对中东欧的能源绑定,试图扩大自身势力范围,但同时与美国出现矛盾,美国支持“三海倡议”意在削弱中东欧对俄能源依赖。地缘政治的博弈在中东欧地区存在升级风险。 风险提示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结构互补性较弱,双边经贸上行空间尚未打开。 大国地缘政治的博弈在中东欧地区存在升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