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电子行业专题研究:2022年报及2023Q1综述:否极泰来-230512

文本预览:
数字IC:短期业绩承压,库存拐点已至,AI带动边缘侧需求增长。数字IC景气度自2022年初步入下行,下游以消费类为主的各公司经营端承压严重,业绩多数下滑。接口芯片公司营收表现亮眼,各公司均实现营收增长。2023Q1下游需求低迷延续,叠加春节放假影响,业绩延续下滑趋势。2022年各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新品推出、品类迭代及新领域开拓三大方向展开,有望在本轮库存周期结束后迎来新一轮增长,而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将带动以视觉及听觉为入口的边缘侧需求增长。 模拟IC:库存低位,价格止跌。整体料号3月跌幅收窄,部分料号价格回暖。预计Q2价格进一步趋于稳定。行业库存持续去化,2022Q4板块存货呈上升趋势,主要系原材料增加;而大部分企业产成品库存皆已回落,国内产品在原厂及经销商库存基本修复至正常水位。 存储:价格逐步企稳,关注AI带动存储需求增长以及利基市场国产机遇。存储行业自2022年以来景气度逐步下行,以消费、智能手机、PC为主的细分领域需求疲软,叠加高库存压力,国内外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承压。2023Q1行业需求疲软趋势延续。我们预计当前部分产品渠道库存去化已近尾声,部分台厂已有提升稼动率预期,以NORFlash为代表的利基产品价格有望率先企稳并温和修复,重点关注AI落地应用带动的存储端需求增长以及利基市场国产机遇。 半导体设备:2022年及2023Q1收入、利润延续高速增长,规模效应显现,国产替代持续深化。十二家设备行业核心公司2022年营业总收入合计388.1亿元,yoy+50.6%,归母净利润合计74.3亿元,yoy+67.4%。综合毛利率46.1%,同比提升2.8%,归母净利率19.1%,同比提升1.9%。2023Q1营业总收入合计94.0亿元,yoy+45.2%,归母净利润合计15.4亿元,yoy+97.3%。我们看到设备行业公司整体保持营收及利润高速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快速打开,同时随着产品放量,规模效应凸显,盈利水平持续提升。此外,核心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合计达到53.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13.7%,国产设备厂商始终重视研发,持续进行产品迭代及新产品突破,完善产品品类,长期成长可期。 半导体材料:下游稼动率不足业绩短期承压,平台化拓展品类如火如荼。2022年十二家材料核心公司营业总收入合计307.2亿元,yoy+17.7%,归母净利润合计38.9亿元,yoy+25.3%。综合毛利率31.8%,同比提升1.7%,归母净利率12.7%,同比提升0.8%。2023Q1营业总收入合计70.7亿元,yoy-0.3%,合计归母净利润7.6亿元,yoy-18.2%。营收利润短期承压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当前晶圆厂去库存、稼动率低带来的不利影响。随着未来下游需求逐步恢复,我们认为材料公司业绩有望逐步修复。 晶圆代工及封测:静待下游需求复苏,先进封装势在必行。由于半导体周期下行,部分终端产品需求疲弱,晶圆代工及封测行业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对营收及盈利水平带来不利影响。尽管如此,中芯国际预计2023年资本开支同比基本持平,维持高位,同时公司2023年2月业绩会时表示当前手机行业库存相对较高,消费类产品库存可能在半年内会消化完,工业界库存不多,汽车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仍然供不应求。此外后摩尔时代经济效能提升出现瓶颈,先进封装重要性凸显。国内外头部公司积极布局先进封装,贸易摩擦背景下,建议关注先进封装国产供应链。 功率电子:产品结构、客户结构优势愈演愈烈。纵观2023Q1功率半导体核心企业业绩我们发现业绩呈现分化,部分具有核心优势的企业实现业绩高速增长。我们认为未来伴随晶圆产能的逐步释放,前期通过涨价来实现业绩增长的经营模式恐难以维持。同时由于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较广,且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应的盈利能力有一定差距,从产品结构而言目前以IGBT、IGBT模块为主营的公司依旧较少,下游需求持续饱满。我们认为未来功率半导体公司核心竞争力依旧体现在产品结构、客户结构中。 消费电子: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802亿部,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7%。其中三星和小米两个品牌跌幅较大,分别同比下降19%和22.0%,而苹果表现仍旧稳健,2023年Q1的出货量与2022年第一季度持平微跌。从绝对值上面看,三星仍然以606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第一,苹果本季度出货量为5800万。 进入2022年以来,受全球通胀、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消费电子行业面临挑战,市场整体需求相对低迷。2023年一季度需求仍在缓慢恢复中,对消费电子公司业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未来5G、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与消费电子产品的融合,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将依旧不断扩大。在通信领域,AI等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未来5G的商用和普及,对算力和传输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了硬件终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预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苹果链的龙头公司例如立讯精密、东山精密等仍然在一季度实现了超预期的表现,龙头强者恒强,不断拓宽产品线,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电子长期成长及估值锚核心在于创新,建议关注消费电子领域的创新赛道。 面板:2022年面板行业公司随稼动率调整及面板价格下降,业绩承压,随2023年面板价格逐月上涨,公司业绩有望加速修复。根据Witsview数据,23年5月上旬TV面板价格持续修复。65/55/43/32寸TV面板现报均价139/99/56/31美金,环比4月下旬分别增长4.5%(+6美金)/4.2%(+4美金)/1.8%(+1美金)/0%(持平);IT类面板价格环比持平。我们认为,近期TV终端厂已进入补库时间,叠加近期国内国际促销节日临近,中大尺寸面板价格将有望保持持续上涨。 PCB:数通以及汽车仍为当前重点方向,AI注入长期发展动能。覆铜板公司2022年受行业产能扩张叠加下游需求疲弱双重影响,价格压力较大,板块整体较下游PCB板块承压明显。PCB板块自2022Q1以来下游需求逐步分化,传统消费电子及数通领域需求走弱,但汽车电子领域仍然维持较高景气度。2023Q1传统淡季叠加春节放假影响,绝大多数公司业绩承压,毛利率亦有不同程度下滑。展望全年数通及汽车仍为主要方向,AI将为PCB行业注入长期发展动能。 被动元器件:环比改善明显,MLCC订单回暖。2023Q1,大部分被动元器件公司归母净利实现环比正增;板块净利率环比明显改善。根据TrendForce统计,2023年2月MLCC供应商BB值微幅上升至0.79。根据CINNO统计,3月28日潮州三环发布Q2涨价函,Q2各月份套单实际交易价格全面上调。经过超过一年的去库存,MLCC行业库存已经去化至健康水平,价格已触底反弹,需求有望进一步复苏。 科学仪器:产品持续迭代,业绩韧性十足。得益于行业的基础工具属性,2022~2023Q1核心仪器仪表公司业绩韧性十足,同时得益于自身产品结构改善,核心公司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的同时稳步提升。我们认为后续伴随产品持续迭代及国家政策的持续催化,行业或将维持高速发展态势。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电子行业专题研究:2022年报及2023Q1综述:否极泰来-230512(6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电子行业专题研究:2022年报及2023Q1综述:否极泰来-230512(61页).pdf(6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电子行业专题研究:2022年报及2023Q1综述:否极泰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数字IC:短期业绩承压,库存拐点已至,AI带动边缘侧需求增长。数字IC景气度自2022年初步入下行,下游以消费类为主的各公司经营端承压严重,业绩多数下滑。接口芯片公司营收表现亮眼,各公司均实现营收增长。2023Q1下游需求低迷延续,叠加春节放假影响,业绩延续下滑趋势。2022年各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新品推出、品类迭代及新领域开拓三大方向展开,有望在本轮库存周期结束后迎来新一轮增长,而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将带动以视觉及听觉为入口的边缘侧需求增长。 模拟IC:库存低位,价格止跌。整体料号3月跌幅收窄,部分料号价格回暖。预计Q2价格进一步趋于稳定。行业库存持续去化,2022Q4板块存货呈上升趋势,主要系原材料增加;而大部分企业产成品库存皆已回落,国内产品在原厂及经销商库存基本修复至正常水位。 存储:价格逐步企稳,关注AI带动存储需求增长以及利基市场国产机遇。存储行业自2022年以来景气度逐步下行,以消费、智能手机、PC为主的细分领域需求疲软,叠加高库存压力,国内外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承压。2023Q1行业需求疲软趋势延续。我们预计当前部分产品渠道库存去化已近尾声,部分台厂已有提升稼动率预期,以NORFlash为代表的利基产品价格有望率先企稳并温和修复,重点关注AI落地应用带动的存储端需求增长以及利基市场国产机遇。 半导体设备:2022年及2023Q1收入、利润延续高速增长,规模效应显现,国产替代持续深化。十二家设备行业核心公司2022年营业总收入合计388.1亿元,yoy+50.6%,归母净利润合计74.3亿元,yoy+67.4%。综合毛利率46.1%,同比提升2.8%,归母净利率19.1%,同比提升1.9%。2023Q1营业总收入合计94.0亿元,yoy+45.2%,归母净利润合计15.4亿元,yoy+97.3%。我们看到设备行业公司整体保持营收及利润高速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快速打开,同时随着产品放量,规模效应凸显,盈利水平持续提升。此外,核心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合计达到53.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13.7%,国产设备厂商始终重视研发,持续进行产品迭代及新产品突破,完善产品品类,长期成长可期。 半导体材料:下游稼动率不足业绩短期承压,平台化拓展品类如火如荼。2022年十二家材料核心公司营业总收入合计307.2亿元,yoy+17.7%,归母净利润合计38.9亿元,yoy+25.3%。综合毛利率31.8%,同比提升1.7%,归母净利率12.7%,同比提升0.8%。2023Q1营业总收入合计70.7亿元,yoy-0.3%,合计归母净利润7.6亿元,yoy-18.2%。营收利润短期承压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当前晶圆厂去库存、稼动率低带来的不利影响。随着未来下游需求逐步恢复,我们认为材料公司业绩有望逐步修复。 晶圆代工及封测:静待下游需求复苏,先进封装势在必行。由于半导体周期下行,部分终端产品需求疲弱,晶圆代工及封测行业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对营收及盈利水平带来不利影响。尽管如此,中芯国际预计2023年资本开支同比基本持平,维持高位,同时公司2023年2月业绩会时表示当前手机行业库存相对较高,消费类产品库存可能在半年内会消化完,工业界库存不多,汽车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仍然供不应求。此外后摩尔时代经济效能提升出现瓶颈,先进封装重要性凸显。国内外头部公司积极布局先进封装,贸易摩擦背景下,建议关注先进封装国产供应链。 功率电子:产品结构、客户结构优势愈演愈烈。纵观2023Q1功率半导体核心企业业绩我们发现业绩呈现分化,部分具有核心优势的企业实现业绩高速增长。我们认为未来伴随晶圆产能的逐步释放,前期通过涨价来实现业绩增长的经营模式恐难以维持。同时由于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较广,且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应的盈利能力有一定差距,从产品结构而言目前以IGBT、IGBT模块为主营的公司依旧较少,下游需求持续饱满。我们认为未来功率半导体公司核心竞争力依旧体现在产品结构、客户结构中。 消费电子: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802亿部,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7%。其中三星和小米两个品牌跌幅较大,分别同比下降19%和22.0%,而苹果表现仍旧稳健,2023年Q1的出货量与2022年第一季度持平微跌。从绝对值上面看,三星仍然以606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第一,苹果本季度出货量为5800万。 进入2022年以来,受全球通胀、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消费电子行业面临挑战,市场整体需求相对低迷。2023年一季度需求仍在缓慢恢复中,对消费电子公司业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未来5G、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与消费电子产品的融合,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将依旧不断扩大。在通信领域,AI等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未来5G的商用和普及,对算力和传输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了硬件终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预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苹果链的龙头公司例如立讯精密、东山精密等仍然在一季度实现了超预期的表现,龙头强者恒强,不断拓宽产品线,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电子长期成长及估值锚核心在于创新,建议关注消费电子领域的创新赛道。 面板:2022年面板行业公司随稼动率调整及面板价格下降,业绩承压,随2023年面板价格逐月上涨,公司业绩有望加速修复。根据Witsview数据,23年5月上旬TV面板价格持续修复。65/55/43/32寸TV面板现报均价139/99/56/31美金,环比4月下旬分别增长4.5%(+6美金)/4.2%(+4美金)/1.8%(+1美金)/0%(持平);IT类面板价格环比持平。我们认为,近期TV终端厂已进入补库时间,叠加近期国内国际促销节日临近,中大尺寸面板价格将有望保持持续上涨。 PCB:数通以及汽车仍为当前重点方向,AI注入长期发展动能。覆铜板公司2022年受行业产能扩张叠加下游需求疲弱双重影响,价格压力较大,板块整体较下游PCB板块承压明显。PCB板块自2022Q1以来下游需求逐步分化,传统消费电子及数通领域需求走弱,但汽车电子领域仍然维持较高景气度。2023Q1传统淡季叠加春节放假影响,绝大多数公司业绩承压,毛利率亦有不同程度下滑。展望全年数通及汽车仍为主要方向,AI将为PCB行业注入长期发展动能。 被动元器件:环比改善明显,MLCC订单回暖。2023Q1,大部分被动元器件公司归母净利实现环比正增;板块净利率环比明显改善。根据TrendForce统计,2023年2月MLCC供应商BB值微幅上升至0.79。根据CINNO统计,3月28日潮州三环发布Q2涨价函,Q2各月份套单实际交易价格全面上调。经过超过一年的去库存,MLCC行业库存已经去化至健康水平,价格已触底反弹,需求有望进一步复苏。 科学仪器:产品持续迭代,业绩韧性十足。得益于行业的基础工具属性,2022~2023Q1核心仪器仪表公司业绩韧性十足,同时得益于自身产品结构改善,核心公司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的同时稳步提升。我们认为后续伴随产品持续迭代及国家政策的持续催化,行业或将维持高速发展态势。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