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证期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度报告:钠离子电池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230506

文本预览:
锂价回调后依旧需要发展钠离子电池技术 锂价暴涨助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而当原料成本问题缓解,钠离子电池推广落地的急迫性也会降低。我们认为,当前电池化学体系过度单一,发展钠离子电池既符合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又对新能源电池体系降本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即使短期不承受原料成本高企的压力,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依旧富有意义。 2023年或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元年 现阶段的钠离子电池可类比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中的早期阶段,相关材料和电池制造企业多数正处于从中试迈向量产的过程中。预计2023年钠离子电池有望实现初步产业化,2024年实现产业化规模的快速扩张。正极材料多技术路线长期并存,负极材料性能提升将最能影响量产节奏,其他环节可部分复用锂电产业链,产业化基础较好。 乐观预期,到2025年,全球电化学储能/中国小微型电动车/中国两轮车领域钠离子电池渗透率分别为10%/5%/35%,对应钠离子电池需求量分别为15GWh/4GWh/24GWh,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渗透率为35%/35%/60%,需求量为150GWh/47GWh/40GWh。悲观预期,到2025年,全球电化学储能/中国小微型电动车/中国两轮车领域钠离子电池渗透率分别为0.5%/0.5%/15%,对应钠离子电池需求量分别为0.75GWh/0.42GWh/10GWh,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渗透率分别为15%/10%/40%,需求量分别为65GWh/13.5GWh/27GWh。 投资建议 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方面研发的突破和产品性能的提升将对产业化进展起关键性作用,建议关注在各细分路线布局较早、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其他材料方面,钠离子电池正负极集流体均可采用铝箔,相比锂离子电池的铝箔需求翻倍,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将带动铝箔市场规模的大幅提升。 风险提示 技术推进不及预期;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展开>>
收起<<
《东证期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度报告:钠离子电池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230506(3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证期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度报告:钠离子电池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230506(33页).pdf(3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东证期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度报告:钠离子电池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研报附件原文摘录)锂价回调后依旧需要发展钠离子电池技术 锂价暴涨助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而当原料成本问题缓解,钠离子电池推广落地的急迫性也会降低。我们认为,当前电池化学体系过度单一,发展钠离子电池既符合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又对新能源电池体系降本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即使短期不承受原料成本高企的压力,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依旧富有意义。 2023年或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元年 现阶段的钠离子电池可类比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中的早期阶段,相关材料和电池制造企业多数正处于从中试迈向量产的过程中。预计2023年钠离子电池有望实现初步产业化,2024年实现产业化规模的快速扩张。正极材料多技术路线长期并存,负极材料性能提升将最能影响量产节奏,其他环节可部分复用锂电产业链,产业化基础较好。 乐观预期,到2025年,全球电化学储能/中国小微型电动车/中国两轮车领域钠离子电池渗透率分别为10%/5%/35%,对应钠离子电池需求量分别为15GWh/4GWh/24GWh,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渗透率为35%/35%/60%,需求量为150GWh/47GWh/40GWh。悲观预期,到2025年,全球电化学储能/中国小微型电动车/中国两轮车领域钠离子电池渗透率分别为0.5%/0.5%/15%,对应钠离子电池需求量分别为0.75GWh/0.42GWh/10GWh,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渗透率分别为15%/10%/40%,需求量分别为65GWh/13.5GWh/27GWh。 投资建议 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方面研发的突破和产品性能的提升将对产业化进展起关键性作用,建议关注在各细分路线布局较早、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其他材料方面,钠离子电池正负极集流体均可采用铝箔,相比锂离子电池的铝箔需求翻倍,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将带动铝箔市场规模的大幅提升。 风险提示 技术推进不及预期;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