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五一小长假四大关注点-230503

文本预览:
第一、作为出行正常化之后第一个小长假,今年五一小长假出行人次大幅攀升,创同期历史新高。1)长途旅行人次显著增加,旅游或创历史新高。铁路方面,今年小长假出行人次预计为1.2亿,4月27日至5月2日已经实现0.97亿,4月27日至5月4日整个小长假出行期预计有望超过1.2亿。而2021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为1.17亿和1.05亿,铁路出行人次创历史新高。同时,国际航班数量大增,显示出国人数激增。2023年4月27日至5月1日,港澳台航班、国际航班实际执行为1292、3514架次,而2021年同期为743和374架次。2)市内出行强度攀升。从各地地铁出行量来看,同样高于往年平均水平。目前十一城地铁日均客运量达到580万人次左右,高于2019年同期500万人不到的水平,更是显著高于2022年同期。3)票房相对偏弱,或与排片和出行人次增加相关。4月28日至5月1日,全国票房合计11.9亿元,低于2021年同期的13.7亿元(4月30日至5月3日)和2019年同期的12.3亿元。虽然五一小长假旅游和零售收入尚未公布,但考虑到出行人次的大幅增加,预计旅游和零售收入也将有相对客观的增长,消费需求回升明显。 第二、服务业回升工业相对偏弱,经济分化。从4月PMI来看,制造业开始走弱,而服务业继续强劲回升。4月制造业PMI回落至49.2%,再度落到荣枯线以下,重新回到去年10月水平。显示随着外需的回落,以及国内稳增长政策结构放缓之后,制造业景气度再度下滑。而在制造业下滑的同时,服务业却继续改善,4月服务业PMI为55.1%,继续保持高景气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化或再未来一段内持续,显示经济恢复程度与以往周期或有所不同。 第三、稳定需求依然是政策关键。202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对经济政策做出了部署。会议提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这与4月高频数据有所放缓一致,显示虽然一季度GDP增长达4.5%,但政治局整体上对经济的判断较为谨慎。政治局会议提到,恢复和扩大需求仍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并强调政策间要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这显示政策依然将为经济恢复持续保驾护航。当前虽然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有所走弱,但如果月度数据较为显著的现实经济放缓,政策依然存在再度发力可能。 第四、全球经济继续放缓,美国处理银行业危机,但形势难言逆转,小长假期间全球资本市场相对平稳。主要经济体PMI均回落至荣枯线以下,显示全球经济在进一步放缓过程中。美国处理银行业危机,但形势难言逆转。五一假期期间,第一共和银行正式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业危机的避险情绪暂缓,但美联储对美国银行业的冲击,短期内难言结束。自硅谷银行事件以来,美国诸多中小银行纷纷陷入流动性困境,存款大量流失,以第一共和银行为例,一季度该银行流失存款719亿美元,占其存款的40%。同时,美国银行业危机对美国信贷的冲击显现,美国存款和贷款均急剧减少,4月美国M2同比增速为-4.0%,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 否泰相生,在债市利多因素部分兑现之后,需要关注针对基本面放缓和信用节奏回落的政策变化,当前利率进一步追高性价比有限。虽然基本面与融资等情况利好于债市,但这些已经较多的在债市行情中体现。从绝对水平上来看,考虑到资金价格难以明显低于政策利率,经济即使回升速度放缓,服务业等恢复也决定经济难以弱于2022年2、3季度,而当前长端利率已经下行至2022年9月末10月初水平,继续向下空间有限。同时,过去几年政策的相机决策意味着政策调整是跟随基本面变化的,因而对债市来说现实的利多因素和潜在的利空会互相转化。即当前偏弱的基本面和融资下滑可能带来未来政策的进一步发力,进而对债市形成利空。因而,目前我们认为对长端利率下行空间有限,10年国债更加接近我们此前判断的2.75%-2.95%震荡区间下沿。但潜在调整风险增加。因而不建议在当前做多行情中进一步追高,更建议在资金价格处于低位情况下控制久期,提升杠杆。收益率曲线较平的情况下,短端票息损失有限,相对性价比更高。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调整超预期。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五一小长假四大关注点-230503(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五一小长假四大关注点-230503(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五一小长假四大关注点》研报附件原文摘录)第一、作为出行正常化之后第一个小长假,今年五一小长假出行人次大幅攀升,创同期历史新高。1)长途旅行人次显著增加,旅游或创历史新高。铁路方面,今年小长假出行人次预计为1.2亿,4月27日至5月2日已经实现0.97亿,4月27日至5月4日整个小长假出行期预计有望超过1.2亿。而2021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为1.17亿和1.05亿,铁路出行人次创历史新高。同时,国际航班数量大增,显示出国人数激增。2023年4月27日至5月1日,港澳台航班、国际航班实际执行为1292、3514架次,而2021年同期为743和374架次。2)市内出行强度攀升。从各地地铁出行量来看,同样高于往年平均水平。目前十一城地铁日均客运量达到580万人次左右,高于2019年同期500万人不到的水平,更是显著高于2022年同期。3)票房相对偏弱,或与排片和出行人次增加相关。4月28日至5月1日,全国票房合计11.9亿元,低于2021年同期的13.7亿元(4月30日至5月3日)和2019年同期的12.3亿元。虽然五一小长假旅游和零售收入尚未公布,但考虑到出行人次的大幅增加,预计旅游和零售收入也将有相对客观的增长,消费需求回升明显。 第二、服务业回升工业相对偏弱,经济分化。从4月PMI来看,制造业开始走弱,而服务业继续强劲回升。4月制造业PMI回落至49.2%,再度落到荣枯线以下,重新回到去年10月水平。显示随着外需的回落,以及国内稳增长政策结构放缓之后,制造业景气度再度下滑。而在制造业下滑的同时,服务业却继续改善,4月服务业PMI为55.1%,继续保持高景气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化或再未来一段内持续,显示经济恢复程度与以往周期或有所不同。 第三、稳定需求依然是政策关键。202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对经济政策做出了部署。会议提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这与4月高频数据有所放缓一致,显示虽然一季度GDP增长达4.5%,但政治局整体上对经济的判断较为谨慎。政治局会议提到,恢复和扩大需求仍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并强调政策间要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这显示政策依然将为经济恢复持续保驾护航。当前虽然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有所走弱,但如果月度数据较为显著的现实经济放缓,政策依然存在再度发力可能。 第四、全球经济继续放缓,美国处理银行业危机,但形势难言逆转,小长假期间全球资本市场相对平稳。主要经济体PMI均回落至荣枯线以下,显示全球经济在进一步放缓过程中。美国处理银行业危机,但形势难言逆转。五一假期期间,第一共和银行正式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业危机的避险情绪暂缓,但美联储对美国银行业的冲击,短期内难言结束。自硅谷银行事件以来,美国诸多中小银行纷纷陷入流动性困境,存款大量流失,以第一共和银行为例,一季度该银行流失存款719亿美元,占其存款的40%。同时,美国银行业危机对美国信贷的冲击显现,美国存款和贷款均急剧减少,4月美国M2同比增速为-4.0%,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 否泰相生,在债市利多因素部分兑现之后,需要关注针对基本面放缓和信用节奏回落的政策变化,当前利率进一步追高性价比有限。虽然基本面与融资等情况利好于债市,但这些已经较多的在债市行情中体现。从绝对水平上来看,考虑到资金价格难以明显低于政策利率,经济即使回升速度放缓,服务业等恢复也决定经济难以弱于2022年2、3季度,而当前长端利率已经下行至2022年9月末10月初水平,继续向下空间有限。同时,过去几年政策的相机决策意味着政策调整是跟随基本面变化的,因而对债市来说现实的利多因素和潜在的利空会互相转化。即当前偏弱的基本面和融资下滑可能带来未来政策的进一步发力,进而对债市形成利空。因而,目前我们认为对长端利率下行空间有限,10年国债更加接近我们此前判断的2.75%-2.95%震荡区间下沿。但潜在调整风险增加。因而不建议在当前做多行情中进一步追高,更建议在资金价格处于低位情况下控制久期,提升杠杆。收益率曲线较平的情况下,短端票息损失有限,相对性价比更高。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调整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