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华安证券-信德新材-301349-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一体化布局加速打造核心竞争力-230421

上传日期:2023-04-23 09:29:07 / 研报作者:王强峰刘天文 / 分享者:1005686
研报附件
华安证券-信德新材-301349-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一体化布局加速打造核心竞争力-230421.pdf
大小:647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华安证券-信德新材-301349-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一体化布局加速打造核心竞争力-230421

华安证券-信德新材-301349-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一体化布局加速打造核心竞争力-230421
文本预览:

《华安证券-信德新材-301349-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一体化布局加速打造核心竞争力-23042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安证券-信德新材-301349-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一体化布局加速打造核心竞争力-230421(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华安证券《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一体化布局加速打造核心竞争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信德新材(301349)   事件描述   4月20日晚间,公司发布2022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83.69%;实现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增长8.21%。2023Q1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5.60%;实现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1.48%。   收入维持高增长,原料价格上涨和收入结构改变致毛利率略有下滑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83.69%;实现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增长8.2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增长13.55%;基本每股收益2.70元/股,同比去年持平。公司全年收入大幅上涨,主要受益于公司负极包覆材料产能的快速释放,负极包覆材料和副产品橡胶增塑剂产销量大增。同时,由于公司包覆材料原材料古马隆树脂从原来的采购模式转变为现在的自产和代工模式,副产品裂解萘馏分为公司贡献了新的收入增量。从利润端来看,公司的利润增长幅度不及收入增长幅度,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副产品裂解萘馏分的销售毛利率较低所致。从单季度来看,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5.60%,环比降低24.63%;实现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1.48%,环比增长1.8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8亿元,同比降低34.85%,环比增长9.22%。公司2023Q1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主要是因为一季度属于汽车销量的传统淡季,叠加2022年新能源车补贴结束,2022Q4提前透支了部分2023Q1需求,进而带动上游材料需求环比增速放缓。   负极包覆材料产能加速释放,一体化布局优化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公司是国内负极包覆材料的龙头,合计拥有负极包覆材料产能5.5万吨,全球市占率第一。其中,子公司奥晟隆2万吨产能已于2020年底实现全部投产;募投项目“年产3万吨碳材料产业化升级项目”一期年产1.5万吨项目已于2022年11月顺利投产,二期1.5万吨预计将于2023年年中投产。该项目将原料端向上游延伸至乙烯焦油,具有一体化产能优势,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产品品质维持高水平。同时,公司在2023.04.03发布公告,拟通过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成都昱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67%-80%的股份,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成为成都昱泰的控股股东。成都昱泰作为西南地区唯一取得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乙烯焦油供应资格的企业,此次收购完成后,将有助于公司锁定10万吨级优质乙烯焦油原材料,强化供应链保障体系,深化负极包覆材料一体化战略布局,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积极开拓碳纤维可纺沥青应用市场,挖掘未来业绩新增长点   沥青基碳纤维相比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PAN基碳纤维性价比更高,导电性能优良,但由于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国内应用较少,因此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公司基于现有碳纤维可纺沥青的研发经验和技术优势,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等方式,开展了利用碳纤维可纺沥青生产液流储能电池碳毡电极、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纳米复合碳纤维等应用研发,将产品下游应用与目前储能领域等热门赛道进行接轨。公司目前拥有碳纤维可纺沥青产能0.5万吨/年,在建产能0.67万吨/年,随着公司碳纤维可纺沥青产品下游应用市场进一步开拓,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极。   投资建议   考虑到公司负极包覆材料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产能加速释放叠加一体化布局的加速,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17、18.33、19.52亿元(2023、2024年原值为13.74、17.3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44、2.92、3.41亿元(2023、2024年原值为2.48、3.09亿元),对应PE分别为24、20、17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成本的升高;   (2)客户验证进度不及预期;   (3)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   (4)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