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论疫苗行业下个十年的市场空间、创新和商业模式:寒武纪来临-210616

《海通国际-论疫苗行业下个十年的市场空间、创新和商业模式:寒武纪来临-210616(5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通国际-论疫苗行业下个十年的市场空间、创新和商业模式:寒武纪来临-210616(50页).pdf(5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序言:未来十年,中国能诞生世界级的疫苗公司吗?“未来十年,中国能诞生世界级的疫苗公司吗?”这是我们研究时无法绕过的话题。 因此,本篇报告我们希望深入剖析全球及中国疫苗产业的发展历史,研判新冠后中国疫苗产业的未来。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疫苗行业既传统又青春。 尽管跨国企业的疫苗部门往往传承百年,但我们认为直到2004年第一款“重磅炸弹”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诞生,疫苗才真正作为一个可自我造血的产业被重视。 相较器械、药品,疫苗行业由于菌种、毒株的资源属性等因素,显得更加封闭。 新冠后,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疫苗行业都涌现了大量新技术,我们认为未来十年全球疫苗可能进入更高速的发展期。 新冠是中国疫苗行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需清醒认识消费升级+产业创新的趋势早就存在。 传统疫苗往往数十年才能完成研发、临床、商业化,而由于需求迫切,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史无前例。 这对中国疫苗行业既是极大的考验,也是史无前例的机会。 我们看到一批中国疫苗企业飞速成长。 以康希诺、中生、科兴、智飞、康泰、艾博/沃森为代表的疫苗企业在本次疫情中展示出了中国速度,同时也遇到了疫苗出海的诸多挑战。 技术创新层面,疫情之前中国的疫苗以菌苗和传统技术路线的病毒苗为主,即便是头部企业也罕有新技术路线的疫苗产品。 中国最常见的重组蛋白疫苗之一是乙肝疫苗,而这项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默沙东转移而来的。 此次疫情下,我们不仅看到了国产重组蛋白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大规模投入使用,甚至不久的将来可能会看到国产核酸疫苗助力抗疫。 艾博生物、斯微生物、三叶草生物等新技术创业公司登上历史舞台――在新技术领域,中国疫苗企业的差距正在缩小。 我们认为疫苗作为超强监管行业,最重要的是有效性和安全性,成本优势不足以成为新技术替代老技术的驱动力,但同时中国很多疫苗较国际主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技术可能借此弯道超车。 相比海外mRNA公司主要布局原创新疫苗,中国几乎所有疫苗产品都有升级替代空间。 展望未来,新佐剂、mRNA、病毒载体等新技术可能孵化出超越国际一流水平的疫苗。 临床层面,新冠之前,中国疫苗出海仅限于欠发达市场,除了康希诺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外几乎没有疫苗完成海外临床试验。 而由于国内疫情控制较好,国产新冠疫苗只能在海外开展III期临床,在最短时间内统筹全球临床资源成为疫苗企业最大挑战之一。 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完成或即将开展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下的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而在药品领域这样的临床往往需要上百亿元投入。 商业化方面,新冠疫苗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需考虑其公共品属性和社会价值。 此次疫情为中国疫苗保卫全球健康提供了契机。 中国于2020年10月加入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免疫联盟联合推出的新冠疫苗分配机制COVAXFacility。 该机制的基本理念是疫苗的公平分配。 新冠疫苗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供应链、冷链运输、分配机制都是出口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国内市场中,疫情之前中国疫苗行业以儿童疫苗为主,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常年在2%左右。 此次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则为成人种下了一颗疾病预防的种子,流感、肺炎等疫苗接种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形。 我们相信成人疫苗规范接种的趋势在此次疫情后不断增强。 十年之后我们再回首,或许会发现,新冠疫苗无疑是一个里程碑的产品,不仅帮助中国乃至全球人民对抗新冠疫情,其间积累的研发、临床、商业化经验也将帮助一批优秀的中国本土疫苗公司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疫苗企业。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