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国际-高收益债策略专题:上海自贸区债崭露头角,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230414

文本预览:
本期要点 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23年政府经济工作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均提及要更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3月23日中俄签订的《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也提到在双边贸易、投资、贷款和其他经贸往来中适应市场需求稳步提升本币结算比重。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岸债券市场在引入境外资本支持境内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房企美元债违约潮、中美利差倒挂、美元升值等多重因素影响,中资企业美元债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发行难度加大,香港离岸债融资规模明显回落。与此同时,自贸区离岸债券作为在岸的离岸债券市场,介于境内市场和传统离岸市场之间,具备发行成本低廉、资金回流便利、汇率风险较低等优势,获得了市场较多关注。本文通过自贸区债券市场监管及运行特点出发,分析其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后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自贸区离岸债券视同外债监管,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2013年,国务院和央行陆续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均提及要促进上海自贸区跨境融资便利化,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应运而生,也被称为“明珠债”。2016年9月,上交所、中债登发布自贸区债券业务指引文件,为发行、登记、托管及交易结算环节制定了相应规则。自贸区离岸债券视同境外债监管,需要取得发改委外债批复,但在发行规则、资金流转等方面相较香港离岸债更具灵活性。 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提速,城投为主要增量来源 2016年12月,上海财政局在澳交所发行了首单自贸区债券,随后市场陷入停滞,2019年11月南京东南国投发行首单公司类债券。截至2023年3月底,自贸区累计发行公司类离岸债券125只,合计金额827.06亿元,涉及99家发行人,其中有24家发行人无境内债。自贸区债券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3月单月发行规模超过200亿元,发行结构以直发和SBLC为主,期限以3年期为主,币种超九成为人民币。其中城投是发行主力军,发行规模占比超七成,浙鲁苏是主要供给省份。自贸区债券融资成本多高于境内债,融资渠道管理或更为重要。 自贸区离岸债券渐具雏形,配套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整体规模远不及中资美元债市场,业务发展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与境外美元债市场相比缺乏明显的差异性,二者形成了直接竞争的不利关系,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定位、监管制度、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进步空间,比如建立离岸债券制度体系,提供专门的制度保障;优化涉外债务管理方式和规则,提升离岸市场竞争力;充分满足境内外企业融资需求,提升发行主体多样性;适当拓宽投资资金来源,利用税收优惠吸引海外投资者参与;建设自贸区债券交易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流动性;推动中资评级机构参与,提供更为友好的评级环境;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优化违约处置制度。
展开>>
收起<<
《中诚信国际-高收益债策略专题:上海自贸区债崭露头角,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230414(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诚信国际-高收益债策略专题:上海自贸区债崭露头角,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230414(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诚信国际《高收益债策略专题:上海自贸区债崭露头角,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本期要点 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23年政府经济工作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均提及要更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3月23日中俄签订的《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也提到在双边贸易、投资、贷款和其他经贸往来中适应市场需求稳步提升本币结算比重。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岸债券市场在引入境外资本支持境内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房企美元债违约潮、中美利差倒挂、美元升值等多重因素影响,中资企业美元债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发行难度加大,香港离岸债融资规模明显回落。与此同时,自贸区离岸债券作为在岸的离岸债券市场,介于境内市场和传统离岸市场之间,具备发行成本低廉、资金回流便利、汇率风险较低等优势,获得了市场较多关注。本文通过自贸区债券市场监管及运行特点出发,分析其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后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自贸区离岸债券视同外债监管,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2013年,国务院和央行陆续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均提及要促进上海自贸区跨境融资便利化,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应运而生,也被称为“明珠债”。2016年9月,上交所、中债登发布自贸区债券业务指引文件,为发行、登记、托管及交易结算环节制定了相应规则。自贸区离岸债券视同境外债监管,需要取得发改委外债批复,但在发行规则、资金流转等方面相较香港离岸债更具灵活性。 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提速,城投为主要增量来源 2016年12月,上海财政局在澳交所发行了首单自贸区债券,随后市场陷入停滞,2019年11月南京东南国投发行首单公司类债券。截至2023年3月底,自贸区累计发行公司类离岸债券125只,合计金额827.06亿元,涉及99家发行人,其中有24家发行人无境内债。自贸区债券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3月单月发行规模超过200亿元,发行结构以直发和SBLC为主,期限以3年期为主,币种超九成为人民币。其中城投是发行主力军,发行规模占比超七成,浙鲁苏是主要供给省份。自贸区债券融资成本多高于境内债,融资渠道管理或更为重要。 自贸区离岸债券渐具雏形,配套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整体规模远不及中资美元债市场,业务发展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与境外美元债市场相比缺乏明显的差异性,二者形成了直接竞争的不利关系,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定位、监管制度、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进步空间,比如建立离岸债券制度体系,提供专门的制度保障;优化涉外债务管理方式和规则,提升离岸市场竞争力;充分满足境内外企业融资需求,提升发行主体多样性;适当拓宽投资资金来源,利用税收优惠吸引海外投资者参与;建设自贸区债券交易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流动性;推动中资评级机构参与,提供更为友好的评级环境;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优化违约处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