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中复神鹰-688295-产能快速扩张,龙头地位稳固-230414

文本预览:
中复神鹰(688295) 公司是国内碳纤维龙头企业,目前产能为14,500吨/年,规模、成本优势显著;公司于2013年率先突破干喷湿纺技术,产品型号丰富、应用广泛,产品结构向高毛利品种优化;此外,公司背靠中建材集团,在资金和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3年公司万吨碳纤维产线已投产,预计上半年总产能将翻番达到28,500吨,此外,公司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业绩有望持续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国内碳纤维产能快速扩张,高性能碳纤维具有竞争优势:近年来国内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碳纤维企业相继扩产,国产碳纤维与进口产品的技术和性能差距不断缩小。据我们统计,未来几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规模将大幅扩张,而公司主要产品为T700级小丝束碳纤维,壁垒较高,市场供需相对稳定。 产能第一梯队,成本优势明显:截至2022年H1,公司碳纤维产能为14,500吨/年。西宁二期项目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全面投产,届时公司年产能将翻番达到28,500吨。碳纤维的生产规模效应明显,单线规模提升能显著降低单吨成本,且据公司公告,西宁生产线的综合成本还有10-15%的下降空间。此外,公司于今年4月在连云港基地开工年产3万吨项目,该项目投产计划分三个阶段节点:24年下半年有1.2万吨4条线投产;25年上半年2条线投产;25年下半年最后4条线全面投产。 技术工艺领先,产品结构优化:公司于2013年投产我国首个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的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于2017年掌握碳纤维生产全流程核心技术,产品品质对标国际,应用领域广泛。公司中高端民品及军品占比逐渐提升,向高性能化转型、布局航空航天领域,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背靠中建材集团,具备资金、市场优势:中建材集团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曾多次为公司注资,为公司的研发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业务发展方面,公司围绕中建材集团的航空产业布局大飞机领域,市场空间可期;与中建材旗下的中材科技合作布局氢能领域,在国内储氢气瓶市场占有率达80%。 估值 公司新产线投放带来业绩弹性,同时公司单耗持续优化降低成本。预计2023-2025年公司收入为34.5、44.6、64.4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9.3、12.6、18.8亿元;EPS分别为1.0、1.4、2.1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产能超预期投放,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需求增速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中银证券-中复神鹰-688295-产能快速扩张,龙头地位稳固-230414(5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证券-中复神鹰-688295-产能快速扩张,龙头地位稳固-230414(55页).pdf(5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银证券《产能快速扩张,龙头地位稳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中复神鹰(688295) 公司是国内碳纤维龙头企业,目前产能为14,500吨/年,规模、成本优势显著;公司于2013年率先突破干喷湿纺技术,产品型号丰富、应用广泛,产品结构向高毛利品种优化;此外,公司背靠中建材集团,在资金和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3年公司万吨碳纤维产线已投产,预计上半年总产能将翻番达到28,500吨,此外,公司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业绩有望持续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国内碳纤维产能快速扩张,高性能碳纤维具有竞争优势:近年来国内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碳纤维企业相继扩产,国产碳纤维与进口产品的技术和性能差距不断缩小。据我们统计,未来几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规模将大幅扩张,而公司主要产品为T700级小丝束碳纤维,壁垒较高,市场供需相对稳定。 产能第一梯队,成本优势明显:截至2022年H1,公司碳纤维产能为14,500吨/年。西宁二期项目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全面投产,届时公司年产能将翻番达到28,500吨。碳纤维的生产规模效应明显,单线规模提升能显著降低单吨成本,且据公司公告,西宁生产线的综合成本还有10-15%的下降空间。此外,公司于今年4月在连云港基地开工年产3万吨项目,该项目投产计划分三个阶段节点:24年下半年有1.2万吨4条线投产;25年上半年2条线投产;25年下半年最后4条线全面投产。 技术工艺领先,产品结构优化:公司于2013年投产我国首个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的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于2017年掌握碳纤维生产全流程核心技术,产品品质对标国际,应用领域广泛。公司中高端民品及军品占比逐渐提升,向高性能化转型、布局航空航天领域,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背靠中建材集团,具备资金、市场优势:中建材集团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曾多次为公司注资,为公司的研发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业务发展方面,公司围绕中建材集团的航空产业布局大飞机领域,市场空间可期;与中建材旗下的中材科技合作布局氢能领域,在国内储氢气瓶市场占有率达80%。 估值 公司新产线投放带来业绩弹性,同时公司单耗持续优化降低成本。预计2023-2025年公司收入为34.5、44.6、64.4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9.3、12.6、18.8亿元;EPS分别为1.0、1.4、2.1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产能超预期投放,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需求增速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