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以史为鉴,本轮地方债务风险如何处置-230411

文本预览:
近年地方收支缺口压力较大,债务风险再度上升,部分地区风险事件频发引发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普遍的担忧。地方缺乏自身解决债务问题能力,需要上级帮助解决。而上级政府救助前提则是需要知道债务规模,以及更为细致的债务类型、对应项目等,进而确定政府责任范围,才能实施有效救助。距离2018年全国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摸底排查已过去将近五年时间,那么会再次有自上而下的债务化解行为吗?本轮债务风险处置可能的方式会是哪些?本文将结合历史经验和当前的现实状况,对本轮债务化解的可能思路进行分析展望。 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根源是财政制度导致事权财权不匹配,2014年43号文之后确定了“开正门、堵偏门,妥善化解存量债务”的改革思路。1994年分税制确定了我国财政制度基础。但分税制因过度关注财力分配、忽视支出责任改革,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扩大。这是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制度原因。2014年43号文确定了“开正门、堵偏门,妥善化解存量债务”,即通过地方政府债给予地方政府负债权限,但需要堵住隐性债务扩张的偏门,同时对于存量债务,通过置换等方式妥善化解。 2014年以来地方政府经历了两轮大的债务化解。2014年,国务院发布43号文,财政部接着发布配套文件,对截至2014年12月31日尚未清偿完毕的债务进行了清理甄别,国务院预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置换。此次债务登记及置换的流程实际看为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第一次兜底。2017年中央首次提出“隐性债务”概念,同时,财政部陆续发布《地方政府债务统计监测工作方案》、《地方全口径债务清查统计填报说明》、《政府隐性债务认定细则》等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将截至2018年8月底的隐性债务余额、资产等数据填报至财政部设立的地方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 但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却面临增长与风险之间的权衡,而近年政策坚持强监管,以更大程度的开正门来应对稳增长压力。对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开正门”额度受中央管控,另一方面,正门受到严格的监督管理,不如偏门资金使用自由。但偏门的扩张往往也可能导致债务的无需扩张。因而政策在控制债务无需扩张方面往往面临增长与风险的权衡。但近年政策坚持管控思路,持续以扩大正门来应对稳增长压力。新增专项债规模从2018年的1.35万亿增加至2023年的3.8万亿,但对隐性债务的严控态度并未发生变化。 自上而下化解本轮债务可能性或有限,而更多可能借助自身能力,自下而上的化解当前债务压力。虽然地方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和资金缺口,但考虑到财政纪律,本轮债务通过自上而下全国范围内置换的方式化解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来看较为有限,而更多是自下而上的发挥各地能力,着力化解债务。从方式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期限或是主要的办法。过程中,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债务的掌控程度、地方官员能够获取的金融资源、地方能够盘活的资产规模等都将成为债务风险能否有效化解的决定变量。实际上,各地也通过办恳谈、盘资产、议展期等方式尝试化解债务。办恳谈方面,天津市政府相关领导及当地国资委、金融局召开恳谈会,释放积极信号,会议召开后,天津城投债净融资额由负转正,再融资能力明显改善;盘资产方面,2022年云南省组建四大产业集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议展期方面,贵州遵义最大的城投发债主体遵义道桥选择将银行贷款展期,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00%/年至4.5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以时间换空间,缓解当前的债务压力。 风险提示:债务化解进度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以史为鉴,本轮地方债务风险如何处置-230411(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以史为鉴,本轮地方债务风险如何处置-230411(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以史为鉴,本轮地方债务风险如何处置》研报附件原文摘录)近年地方收支缺口压力较大,债务风险再度上升,部分地区风险事件频发引发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普遍的担忧。地方缺乏自身解决债务问题能力,需要上级帮助解决。而上级政府救助前提则是需要知道债务规模,以及更为细致的债务类型、对应项目等,进而确定政府责任范围,才能实施有效救助。距离2018年全国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摸底排查已过去将近五年时间,那么会再次有自上而下的债务化解行为吗?本轮债务风险处置可能的方式会是哪些?本文将结合历史经验和当前的现实状况,对本轮债务化解的可能思路进行分析展望。 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根源是财政制度导致事权财权不匹配,2014年43号文之后确定了“开正门、堵偏门,妥善化解存量债务”的改革思路。1994年分税制确定了我国财政制度基础。但分税制因过度关注财力分配、忽视支出责任改革,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扩大。这是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制度原因。2014年43号文确定了“开正门、堵偏门,妥善化解存量债务”,即通过地方政府债给予地方政府负债权限,但需要堵住隐性债务扩张的偏门,同时对于存量债务,通过置换等方式妥善化解。 2014年以来地方政府经历了两轮大的债务化解。2014年,国务院发布43号文,财政部接着发布配套文件,对截至2014年12月31日尚未清偿完毕的债务进行了清理甄别,国务院预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置换。此次债务登记及置换的流程实际看为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第一次兜底。2017年中央首次提出“隐性债务”概念,同时,财政部陆续发布《地方政府债务统计监测工作方案》、《地方全口径债务清查统计填报说明》、《政府隐性债务认定细则》等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将截至2018年8月底的隐性债务余额、资产等数据填报至财政部设立的地方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 但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却面临增长与风险之间的权衡,而近年政策坚持强监管,以更大程度的开正门来应对稳增长压力。对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开正门”额度受中央管控,另一方面,正门受到严格的监督管理,不如偏门资金使用自由。但偏门的扩张往往也可能导致债务的无需扩张。因而政策在控制债务无需扩张方面往往面临增长与风险的权衡。但近年政策坚持管控思路,持续以扩大正门来应对稳增长压力。新增专项债规模从2018年的1.35万亿增加至2023年的3.8万亿,但对隐性债务的严控态度并未发生变化。 自上而下化解本轮债务可能性或有限,而更多可能借助自身能力,自下而上的化解当前债务压力。虽然地方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和资金缺口,但考虑到财政纪律,本轮债务通过自上而下全国范围内置换的方式化解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来看较为有限,而更多是自下而上的发挥各地能力,着力化解债务。从方式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期限或是主要的办法。过程中,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债务的掌控程度、地方官员能够获取的金融资源、地方能够盘活的资产规模等都将成为债务风险能否有效化解的决定变量。实际上,各地也通过办恳谈、盘资产、议展期等方式尝试化解债务。办恳谈方面,天津市政府相关领导及当地国资委、金融局召开恳谈会,释放积极信号,会议召开后,天津城投债净融资额由负转正,再融资能力明显改善;盘资产方面,2022年云南省组建四大产业集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议展期方面,贵州遵义最大的城投发债主体遵义道桥选择将银行贷款展期,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00%/年至4.5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以时间换空间,缓解当前的债务压力。 风险提示:债务化解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