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固收点评:基金监管要求收紧将如何影响债市?-230406

文本预览:
事件 近期披露的部分债基招募说明书显示,在投资范围中,AA+信用债占信用资产的比例“不超过20%”,而此前标准多为“不高于50%”,即AA+级信用债的债基持仓比例上限明显下调,此外投资信用评级为AAA的信用债才可使用杠杆。基金监管要求趋紧,将对债市产生何种影响?观点 2012年新《基金法》颁布以来,配套法规持续对基金的投资范围、组合久期和杠杆比例等进行约束: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经全国人大修订后颁布,在基金市场准入、投资范围、业务运作、监管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是后续相关监管政策制定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要求基金总资产不能超过基金净资产的140%,封闭运作的基金总资产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00%。随后,《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于可转债、可交债、信用等级在AA+以下的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20天,杠杆比例不得超过120%。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要求打破刚兑、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过渡期结束后正式于2022年1月起实施。2021年6月,《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每只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杠杆水平不得超过120%,不得投资于信用等级AA+以下的评级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AA评级以下的同业存单等金融工具,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20天,平均剩余存续期限不得超过240天。2023年2月,《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要求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90天,杠杆比例不得超过110%。 监管要求发布后,基金久期会相应变化并影响利率:2014年证监会要求基金总资产不能超过基金净资产的140%后,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杠杆从2014Q2的最高点155%一路下跌至2017Q1的114%,下降约41个百分点。此外,随着货币市场基金杠杆比例标准的不断严格,2015年后货币市场基金平均杠杆水平始终维持在110%以内,久期方面,2015年限制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20天,此后货币市场基金久期便显著缩短。基金久期的变动会边际影响利率表现,与长端利率变动呈现出负相关关系:2016年利率呈现上行趋势,虽然存在多因素的叠加作用,但受到基金资产久期缩短也是影响因素之一;2018-2020年基金久期的抬升对应着长期利率下行。 从历史上来看公募债基对信用债投资的限制呈现趋紧态势:1)历史上对债基持有信用债评级及比例的调整主要针对纯债型基金,其占债基资产总净值的71%。2021年9月起新发纯债型基金的信用债投资范围普遍由AA及以上调整为AA+及以上。2)持仓方面,2021Q3债基共持有AA级信用债112亿元,占持仓信用债的2%,远低于此前监管规定的AA级占比上限20%,且仅占AA级信用债存量的0.25%。2022年债基的持仓信用债中仍有1.7%为AA级券种。3)二级市场方面,2021年9月前后各评级信用债收益率及利差走势基本趋同,并未出现显著分化。 近期债基监管调整或加深信用债评级分化,但影响有限:1)监管调整的范围上,基于历史经验预计仅适用于新发债基。2)持仓方面,2022年债基持有AA+信用债440亿元,占持仓信用债的5.6%,而AAA级占比则为93%,说明债基明显青睐高等级强资质品种,AA+级持仓远低于监管新要求。3)二级市场方面,2023年3月至今AAA及AA+信用债收益率双双下行,利差均呈平稳波动,AAA-AA+等级利差在持续收窄后于近期出现小幅回调,反弹幅度约为3bp,或系相关新闻发布后AA+信用债需求预期略微收缩所致。由于AA+债的债基持仓市值仅占存量的0.6%且此调整只针对新发债基,未来或加大信用分化,但程度甚微。 风险提示:基金监管要求超预期变动;信息披露不足;债市异常波动。
展开>>
收起<<
《东吴证券-固收点评:基金监管要求收紧将如何影响债市?-230406(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吴证券-固收点评:基金监管要求收紧将如何影响债市?-230406(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固收点评:基金监管要求收紧将如何影响债市?》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事件 近期披露的部分债基招募说明书显示,在投资范围中,AA+信用债占信用资产的比例“不超过20%”,而此前标准多为“不高于50%”,即AA+级信用债的债基持仓比例上限明显下调,此外投资信用评级为AAA的信用债才可使用杠杆。基金监管要求趋紧,将对债市产生何种影响?观点 2012年新《基金法》颁布以来,配套法规持续对基金的投资范围、组合久期和杠杆比例等进行约束: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经全国人大修订后颁布,在基金市场准入、投资范围、业务运作、监管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是后续相关监管政策制定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要求基金总资产不能超过基金净资产的140%,封闭运作的基金总资产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00%。随后,《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于可转债、可交债、信用等级在AA+以下的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20天,杠杆比例不得超过120%。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要求打破刚兑、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过渡期结束后正式于2022年1月起实施。2021年6月,《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每只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杠杆水平不得超过120%,不得投资于信用等级AA+以下的评级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AA评级以下的同业存单等金融工具,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20天,平均剩余存续期限不得超过240天。2023年2月,《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要求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90天,杠杆比例不得超过110%。 监管要求发布后,基金久期会相应变化并影响利率:2014年证监会要求基金总资产不能超过基金净资产的140%后,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杠杆从2014Q2的最高点155%一路下跌至2017Q1的114%,下降约41个百分点。此外,随着货币市场基金杠杆比例标准的不断严格,2015年后货币市场基金平均杠杆水平始终维持在110%以内,久期方面,2015年限制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20天,此后货币市场基金久期便显著缩短。基金久期的变动会边际影响利率表现,与长端利率变动呈现出负相关关系:2016年利率呈现上行趋势,虽然存在多因素的叠加作用,但受到基金资产久期缩短也是影响因素之一;2018-2020年基金久期的抬升对应着长期利率下行。 从历史上来看公募债基对信用债投资的限制呈现趋紧态势:1)历史上对债基持有信用债评级及比例的调整主要针对纯债型基金,其占债基资产总净值的71%。2021年9月起新发纯债型基金的信用债投资范围普遍由AA及以上调整为AA+及以上。2)持仓方面,2021Q3债基共持有AA级信用债112亿元,占持仓信用债的2%,远低于此前监管规定的AA级占比上限20%,且仅占AA级信用债存量的0.25%。2022年债基的持仓信用债中仍有1.7%为AA级券种。3)二级市场方面,2021年9月前后各评级信用债收益率及利差走势基本趋同,并未出现显著分化。 近期债基监管调整或加深信用债评级分化,但影响有限:1)监管调整的范围上,基于历史经验预计仅适用于新发债基。2)持仓方面,2022年债基持有AA+信用债440亿元,占持仓信用债的5.6%,而AAA级占比则为93%,说明债基明显青睐高等级强资质品种,AA+级持仓远低于监管新要求。3)二级市场方面,2023年3月至今AAA及AA+信用债收益率双双下行,利差均呈平稳波动,AAA-AA+等级利差在持续收窄后于近期出现小幅回调,反弹幅度约为3bp,或系相关新闻发布后AA+信用债需求预期略微收缩所致。由于AA+债的债基持仓市值仅占存量的0.6%且此调整只针对新发债基,未来或加大信用分化,但程度甚微。 风险提示:基金监管要求超预期变动;信息披露不足;债市异常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