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证券-《全球大通胀时代》系列报告四:粮价大涨,全球大通胀的又一推手-210619

《开源证券-《全球大通胀时代》系列报告四:粮价大涨,全球大通胀的又一推手-210619(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源证券-《全球大通胀时代》系列报告四:粮价大涨,全球大通胀的又一推手-210619(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0年8月以来,粮价大幅上涨,持续推高部分经济体通胀水平2020年8月以来,粮价大涨,大豆、玉米等价格纷纷逼近历史高位。 2020年8月至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粮价指数大涨37%,逼近历史高位。 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大豆价格双双上升至历史百分位的90%上下,在主要大类资产中表现突出。 其中,玉米价格涨幅高达100.6%,大豆价格上涨也近50%。 受粮价上涨推动,部分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快速上升。 作为主要产粮国之一的俄罗斯,受粮价持续上涨推动,占CPI比重高达25%的食品项价格大涨,对整体CPI同比的贡献高达2个百分点。 与俄罗斯相似,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快速上升。 同时,由于本币贬值,新兴经济体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放大。 以史为鉴,粮价的决定机制探讨由于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粮价受供给端影响较大。 粮食作物的需求用途多来自食品加工等,波动相对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生物燃料的蓬勃发展,粮食作物的价格也容易受到原油的替代需求影响。 与需求端相比,供给端因为对天气依赖度高、常常在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时期出现大幅波动,对粮价的影响较大。 产区集中,叠加用途相似,使得大部分粮食作物价格的走势保持一致。 回溯历史数据,大豆价格与玉米价格的相关性高达92%,与小麦、稻谷价格的相关性也超过了85%。 粮食作物价格走势高度“绑定”的背后,一方面与生长环境相似,产区重叠有关;同时也受主要需求均来自食品加工、饲料及生物燃料生产等影响。 本轮粮价的演绎方向,及对全球通胀影响受拉尼娜现象及新兴经济体疫情反复等拖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供给或持续受限。 202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美国、巴西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旱,面临较大的减产压力。 同时,受制于疫苗供应不足,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年内疫情反复或仍是常态,叠加俄罗斯等或延续出口限制,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局势持续加剧。 除此以外,油价趋势上涨,容易进一步加大粮价上涨压力。 年初以来,需求改善及供给可控下,油价涨幅超50%。 伴随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疫情逐步收尾、经济加速重启,叠加OPEC+谨慎增产、美国页岩油公司不愿增加资本支出,油价趋继续上涨。 油价的趋势上涨、推升生物燃料需求等,易使玉米等价格“水涨船高”。 粮价大涨,或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大通胀的又一推手。 2020年,因疫情导致大量食品加工厂停产,美欧等食品价格曾一度大涨,后者也导致了2021年的CPI食品项同比数据“失真”,成为整体通胀的拖累项。 但从环比来看,粮价的上涨,使食品项涨价幅度明显超出季节性,带来的通胀压力已然显现。 对于经济基本面更加羸弱的新兴经济体而言,还需警惕本币汇率贬值,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风险。 风险提示:病毒变异导致疫苗失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