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策略周报:如何看当前极致的交易结构?-230326

文本预览:
3月以来,市场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海外波动率大幅抬升,risk-on和risk-off模式交替演进;第二个就是主题投资热度持续升温,导致近期的交易结构趋向极致化。本周TMT板块成交占比已经创下历史新高,站在当前时点,如何看待极致的交易结构及后续变化? 对于极致的交易结构,我们该如何看待? 首先,一般性的结论指向,拥挤度是重要的交易风险指标。极致的交易结构是无法持续的,极值一定会收敛,就是这个道理。以食品饮料为例,历史上多次拥挤度高位均对应了指数阶段性高点(2023年1月、2022年6月、2019年7月、2018年6月),不仅如此,类似的案例在科技制造、周期、金融等多个板块都有出现。 但拥挤度指标的问题在于,无法提前、准确地给出行业的择时信号。由于统计方法的原因,拥挤度更多是后验式的规律,如:拥挤度的回落几乎与指数的见顶回落同步;再如:行业的拥挤度新高之后可能还会新高。因此,拥挤度只能提示顶部区域,而不能给出准确的择时信号。 最后,极致化的交易拥挤度,也不一定代表着行情的终结,在两种情景下,可以不考虑拥挤度:一是持续的增量资金入场,二是行业景气持续兑现。典型的例子是,2021年,新能源一直担当着市场主线,行业的拥挤度在期间持续逼近历史高位,但回看这段行情,新能源产业链在阶段性回调后仍能继续上行突破新高,其背后就是产业景气度的持续兑现。 历史上的题材行情是怎么转化为主线的?一般而言,短期题材性的机会多属于事件驱动型,这类事件驱动的核心特征,本质上属于纯粹的投机性行为,并不能实质性提升公司基本面。历史经验看,持续性的主线行情大多以产业基本面驱动为主、以政策驱动为辅,最为典型的便是过去的新能源以及5G行情。从题材到主线,演绎的节奏为:前期为政策驱动阶段,产业上处在0-1阶段,行情呈现出“短、平、快”的特征;而当产业端实现了由0-1到1-N的质变,驱动力便由政策转向业绩,最终由主题投资演化为长期的市场主线。即,产业趋势明朗化以及持续的业绩兑现,是支撑行情持久的基础,这也是区分题材与主线的核心。 下一阶段重点:交易结构的再平衡、基本面定价的回归。偏存量市的环境,无法支撑交易结构持续极致化,短期TMT性价比已经明显降低。近期TMT的虹吸效应愈发明显,与之对应的,是大消费、金融地产链、周期交易活跃度来到历史低位。另一方面,随着财报披露临近、重要会议结束以及经济数据发布,基本面定价的权重在提升。 当前策略的建议:一是继续沿着内需恢复的方向布局,同时提升业绩因子的权重,重点关注:基建施工、地产后周期、游戏传媒。二是考虑到海外中小银行事件对于美联储决策的影响(加息预期已经相应下移),提升长久期核心资产(食饮、医药/医美)的推荐级别;同时,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国央企+”(+数字、+一带一路)是全年重视的方向。 行业配置建议:(一)内需恢复+盈利上修:建材/轻工/厨电、游戏/广告;(二)长久期核心资产:食饮、医美/创新药;(三)“中特+”:运营商、建筑。 风险提示:1、地缘政治恶化;2、经济大幅衰退;3、政策超预期变化。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策略周报:如何看当前极致的交易结构?-230326(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策略周报:如何看当前极致的交易结构?-230326(13页).pdf(1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策略周报:如何看当前极致的交易结构?》研报附件原文摘录)3月以来,市场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海外波动率大幅抬升,risk-on和risk-off模式交替演进;第二个就是主题投资热度持续升温,导致近期的交易结构趋向极致化。本周TMT板块成交占比已经创下历史新高,站在当前时点,如何看待极致的交易结构及后续变化? 对于极致的交易结构,我们该如何看待? 首先,一般性的结论指向,拥挤度是重要的交易风险指标。极致的交易结构是无法持续的,极值一定会收敛,就是这个道理。以食品饮料为例,历史上多次拥挤度高位均对应了指数阶段性高点(2023年1月、2022年6月、2019年7月、2018年6月),不仅如此,类似的案例在科技制造、周期、金融等多个板块都有出现。 但拥挤度指标的问题在于,无法提前、准确地给出行业的择时信号。由于统计方法的原因,拥挤度更多是后验式的规律,如:拥挤度的回落几乎与指数的见顶回落同步;再如:行业的拥挤度新高之后可能还会新高。因此,拥挤度只能提示顶部区域,而不能给出准确的择时信号。 最后,极致化的交易拥挤度,也不一定代表着行情的终结,在两种情景下,可以不考虑拥挤度:一是持续的增量资金入场,二是行业景气持续兑现。典型的例子是,2021年,新能源一直担当着市场主线,行业的拥挤度在期间持续逼近历史高位,但回看这段行情,新能源产业链在阶段性回调后仍能继续上行突破新高,其背后就是产业景气度的持续兑现。 历史上的题材行情是怎么转化为主线的?一般而言,短期题材性的机会多属于事件驱动型,这类事件驱动的核心特征,本质上属于纯粹的投机性行为,并不能实质性提升公司基本面。历史经验看,持续性的主线行情大多以产业基本面驱动为主、以政策驱动为辅,最为典型的便是过去的新能源以及5G行情。从题材到主线,演绎的节奏为:前期为政策驱动阶段,产业上处在0-1阶段,行情呈现出“短、平、快”的特征;而当产业端实现了由0-1到1-N的质变,驱动力便由政策转向业绩,最终由主题投资演化为长期的市场主线。即,产业趋势明朗化以及持续的业绩兑现,是支撑行情持久的基础,这也是区分题材与主线的核心。 下一阶段重点:交易结构的再平衡、基本面定价的回归。偏存量市的环境,无法支撑交易结构持续极致化,短期TMT性价比已经明显降低。近期TMT的虹吸效应愈发明显,与之对应的,是大消费、金融地产链、周期交易活跃度来到历史低位。另一方面,随着财报披露临近、重要会议结束以及经济数据发布,基本面定价的权重在提升。 当前策略的建议:一是继续沿着内需恢复的方向布局,同时提升业绩因子的权重,重点关注:基建施工、地产后周期、游戏传媒。二是考虑到海外中小银行事件对于美联储决策的影响(加息预期已经相应下移),提升长久期核心资产(食饮、医药/医美)的推荐级别;同时,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国央企+”(+数字、+一带一路)是全年重视的方向。 行业配置建议:(一)内需恢复+盈利上修:建材/轻工/厨电、游戏/广告;(二)长久期核心资产:食饮、医美/创新药;(三)“中特+”:运营商、建筑。 风险提示:1、地缘政治恶化;2、经济大幅衰退;3、政策超预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