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202期(总第638期):香港发布独角兽榜单,创科之都转型成果显著-211130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202期(总第638期):香港发布独角兽榜单,创科之都转型成果显著-211130(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202期(总第638期):香港发布独角兽榜单,创科之都转型成果显著-211130(3页).pdf(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1年11月22日,由创科香港基金会策划的《香港独角兽榜单UnicornsHK2021》正式发布,其中共有18家香港基因的相关企业入选,这一数字创下了香港科技行业史上最高记录。 所谓香港基因,指的是企业在香港创立/早期孵化/总部在香港,或者创始人、联合创始人为香港居民。 截止2021年8月31日,这些企业均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估值在10亿美金及以上,因此符合国际上对于独角兽的评判标准。 一直以来,香港以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享誉全球,但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7年以前科技独角兽企业数量较少。 但经过这几年的转型发展,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已取得显著成果,此次入选企业中以高端制造、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为最多,各有4家,包括大疆、固高等知名企业,金融科技、医疗健康和物流领域相关企业各2家,半导体、企业服务、文化消费以及新能源赛道各1家企业入围。 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大湾区联动助力香港青年创新创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大湾区各地加快制定针对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工作政策体系,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 2019年5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构建“1+12+N”孵化平台载体布局,形成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成效突出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区、融合发展示范区、安居乐业试验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内地城市安居乐业,让基地成为港澳青年增强认同的“第一扇窗”。 广州已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44个,在经评选产生的8个市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广州市政府每年对每家基地给予100万元运营资助,累计已划拨资助经费1300万元。 2019年以来,广州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专门资金1亿元,用以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同时设立了不低于10亿元专项融资担保额度和总规模为10亿元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金,协助港澳青创项目获得内地银行授予6000万元低息政策性贷款扶持和5000万元专项担保资金。 广州市各基地已吸引港澳348个创业项目、600余个团队、3000多名港澳青年落户,产生专利1401件,获得创投资金10.13亿元。 2020年3月,深圳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四方面提出18条措施。 前海更致力于打造香港创业青年们的“梦工厂”,为港澳青年在前海实习就业、创新创业以及生活保障提供各类专项扶持资金,累计发放七批次港澳青年专项扶持资金共计9000多万元,惠及区内约289个单位(次)和855人次。 截至2021年10月底,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备案孵化创业团队549家,团队总融资额超28亿元。 第二,科技、教育与资本融合助力香港创科产业蓬勃发展。 从入选《榜单》企业看,“创科香港”的产业轮廓越来越明显。 香港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在前沿领域的领先优势,为业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富有想法且极具革新精神的创业人才。 《榜单》独角兽企业有6家“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均有相关企业占据一定席位,比如商汤科技的起源地便是香港中文大学。 2021年10月18日,华润创业宣布与香港城市大学旗下城大企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成立科创投资平台,首期共1亿港元,双方各出资50%在香港设立合资公司,重点投资生命科学与健康、生物医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创新科技及初创企业,帮助被投企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独角兽”。 邻近的深圳又是全球科技之都,拥有超过3万家科技型企业,仅投资机构投后企业就有7000多家,不仅为香港科研机构提供良好的孵化场景,同时也为香港资本市场提供丰富的投资机会。 截止目前活跃在香港的创业投资机构有四个大类,一是香港本土创投基金,比如HongKongX种子期科技基金,已投资近50家公司,捕获了思特威和正浩EcoFlow两只独角兽。 二是高净值人士和家族办公室,香港这类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活跃度都在亚洲地区名列前茅。 三是国际性VC/PE机构在香港设立的分支机构,如TigerGlobalManagement、ANZiVentures、DSTGlobal等一众国际投资机构。 四是中国土地美元基金,发展最为迅猛。 这些机构不仅拥有充裕的资金,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优势,对香港企业、行业赛道理解比起海外基金更为专业。 通过《榜单》可以看到香港创科产业正在经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从2014年到2020年,香港本地初创企业数量由1100个左右增加至3300多个,增幅超过200%,其中香港数码港到大湾区发展的初创企业由去年30余家增至今年的超过70家。 第三,香港创科转型助力大湾区塑造更高经济地位。 为推动创科发展,香港政府不遗余力,积极推出各项举措,增加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实施“优才计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为非本地科研人才提供便捷安排。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导下,香港加快创科之都转型有着历史性的机遇。 一是北交所成立后,港人参与创新科技产业创业同样获益。 2021年11月24日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培育板”开板,系列配套及服务优惠政策同样惠及港人创业人群。 二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更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平台。 三是2021年10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将在临近深圳的元朗区和北区设立“北部都会区”,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资源将助力香港创新科技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近年来,香港突破地理局限,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不断将业务扩大到全国,迈向全世界。 大湾区坐拥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是众多初创企业从小做到大,由弱变强的“必经之地”,如今的创科产业链好比是一场接力赛,香港凭借强大的基础科研,将成为湾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源头。 但相较于人口750万的香港,整个大湾区8600万人口带来的广阔及高增长的用户市场更加不容忽视,大湾区是香港科创“独角兽”拥抱中国市场的绝佳入口,香港要想实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还需要发挥湾区的整体联动优势,包括优良的人才库、世界一流的大学、便利的交通条件、突出的区位优势,促进香港创科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让大湾区在我国及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