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城投逆证法-六-:透视征信报告,哪些城投击穿了风险“缓冲垫”?-230323

文本预览:
主要观点: 哪些城投存在银行贷款本息的逾期或展期? 通过对2483家公募债发行人最新信评报告中征信状况进行透视,累计发现506家主体征信状况存在异常记录,其中124家主体的明确存在银行贷款的本息逾期或展期情况,占全部发债主体的比重约为3.6%。欠息现象相对常见,中低评级主体逾期比重较高。从负面类型来看,未按时支付利息导致利息逾期的情况相对较多(55%),高于本金逾期(28%)以及展期(33%)。从主体评级来看,存在贷款负面的主体以中低评级为主,且贷款本金逾期及展期的比重较高。从区域分布来看,贵州、江苏与四川存在贷款负面的城投数量相对较多,江苏省仅欠息的主体比重较高,另有6个地市存在3家及以上发债城投存在贷款负面,主要集中在贵州省。 银行贷款负面形成原因几何?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下城投融资环境收紧。74家主体披露了贷款负面出现的时间点,从时间分布来看,2019年、2021年至2022年是贷款违约的高发期,分别有9家、12家与15家存在负面,从趋势来看,发债城投的贷款逾期情况与化债周期密切相关。36家主体解释为“非恶意”逾期欠息。从主观与否来看,36家主体(29%)在征信状况部分明确解释负面的存在主要源于操作失误,同时多数为银行的失误,剩余88家主体均未做出明确的非主观原因说明。值得关注的是,在2011至2019年间,有48%的负面主体做出了“非恶意”欠息的解释,而2020年以后出现的负面中仅有3%的主体做出类似解释。 如何看待城投银行贷款逾期? 其一,从违约成本来看,基于融资方理性假设下,从合规性较差的非非标(定融产品等),到正常非标(租赁信托等),到银行贷款,再到私募债券,最后到公募债券,其违约成本依次提高。因此对某区域来说,当负面开始涉及银行贷款,客观来讲反应了该区域债务压力已经逐步逼近债券风险。 其二,银行作为在地机构,与当地政府与发债城投天然具备更畅通的沟通渠道,沟通成本要明显低于其他非标与非银机构,在此背景下,如果当地城投的银行贷款出现负面,或意味着当地政府与企业在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源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实操层面的壁垒。 其三,从政策组合的趋势看,①贵州2号文+114号文、山东11号文均提及金融机构支持化债,②新五级贷款分类标准对重组类贷款的规定有变,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部分“投资级企业”降低风险权重,④国金局成立串联起地方金融办和银保监。展望未来,在上述的政策环境下如果仍然频发贷款负面,尤其是展期之外的逾期欠息事件,则更应该予以重视。昨日不可追,来日犹可为——经过对2483家平台征信报告的逐一梳理,我们认为,一方面,对当前业已存在的贷款风险须予以重视,另一方面,也应该对新环境下的银行化债抱有期待。 风险提示:城投债流动性风险和技术性违约风险,数据来源失真风险。
展开>>
收起<<
《华安证券-城投逆证法-六-:透视征信报告,哪些城投击穿了风险“缓冲垫”?-230323(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安证券-城投逆证法-六-:透视征信报告,哪些城投击穿了风险“缓冲垫”?-230323(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华安证券《城投逆证法(六):透视征信报告,哪些城投击穿了风险“缓冲垫”?》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主要观点: 哪些城投存在银行贷款本息的逾期或展期? 通过对2483家公募债发行人最新信评报告中征信状况进行透视,累计发现506家主体征信状况存在异常记录,其中124家主体的明确存在银行贷款的本息逾期或展期情况,占全部发债主体的比重约为3.6%。欠息现象相对常见,中低评级主体逾期比重较高。从负面类型来看,未按时支付利息导致利息逾期的情况相对较多(55%),高于本金逾期(28%)以及展期(33%)。从主体评级来看,存在贷款负面的主体以中低评级为主,且贷款本金逾期及展期的比重较高。从区域分布来看,贵州、江苏与四川存在贷款负面的城投数量相对较多,江苏省仅欠息的主体比重较高,另有6个地市存在3家及以上发债城投存在贷款负面,主要集中在贵州省。 银行贷款负面形成原因几何?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下城投融资环境收紧。74家主体披露了贷款负面出现的时间点,从时间分布来看,2019年、2021年至2022年是贷款违约的高发期,分别有9家、12家与15家存在负面,从趋势来看,发债城投的贷款逾期情况与化债周期密切相关。36家主体解释为“非恶意”逾期欠息。从主观与否来看,36家主体(29%)在征信状况部分明确解释负面的存在主要源于操作失误,同时多数为银行的失误,剩余88家主体均未做出明确的非主观原因说明。值得关注的是,在2011至2019年间,有48%的负面主体做出了“非恶意”欠息的解释,而2020年以后出现的负面中仅有3%的主体做出类似解释。 如何看待城投银行贷款逾期? 其一,从违约成本来看,基于融资方理性假设下,从合规性较差的非非标(定融产品等),到正常非标(租赁信托等),到银行贷款,再到私募债券,最后到公募债券,其违约成本依次提高。因此对某区域来说,当负面开始涉及银行贷款,客观来讲反应了该区域债务压力已经逐步逼近债券风险。 其二,银行作为在地机构,与当地政府与发债城投天然具备更畅通的沟通渠道,沟通成本要明显低于其他非标与非银机构,在此背景下,如果当地城投的银行贷款出现负面,或意味着当地政府与企业在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源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实操层面的壁垒。 其三,从政策组合的趋势看,①贵州2号文+114号文、山东11号文均提及金融机构支持化债,②新五级贷款分类标准对重组类贷款的规定有变,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部分“投资级企业”降低风险权重,④国金局成立串联起地方金融办和银保监。展望未来,在上述的政策环境下如果仍然频发贷款负面,尤其是展期之外的逾期欠息事件,则更应该予以重视。昨日不可追,来日犹可为——经过对2483家平台征信报告的逐一梳理,我们认为,一方面,对当前业已存在的贷款风险须予以重视,另一方面,也应该对新环境下的银行化债抱有期待。 风险提示:城投债流动性风险和技术性违约风险,数据来源失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