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一周解一惑:制氢电解槽先行,氢能产业发展有望提速-230319

文本预览:
本周关注:铁建重工、中铁工业、东华测试、瑞纳智能 本周核心观点:继续关注央国企“中特估”与数字经济 氢能的燃料属性需要重视,2022年开始国家政策明确推进氢能发展。氢能不完全类似于锂电/光伏,除绿色能源属性外,其本身可直接作为燃料,而不仅局限于电能的形态应用,是新能源结构中重要的一个补充。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到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规划明确提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 目前国内绿色制氢运营/建成/在建/规划产能均在稳步推进中,渗透率提升空间仍大。根据中国氢能研究院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初,全国范围内在运营/建成/在建/规划的绿氢产能为3.27/2.31/18.09/368.54万吨年产能。而2022年中国的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产量约3300万吨,绿氢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宏观角度光伏、石化企业均有动力推进氢能发展,同时现有的特高压技术不能完全替代氢能。1)光伏: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光资源较为充足的西藏、青海弃光率仍有20%/10%,光伏发电的消纳问题仍需解决,而氢能可直接作为燃料的属性尤为重要,可直接用于储能、工业、化工、运输等场景,提供了就地消纳的新解决方案,也可通过不同的储运方式异地消纳,同时电解水制氢中电费占比最高,绿电企业发电成本更低,布局氢能也有协同效应;2)石化:按极限情况估算假设未来全部新能源车使用氢气,2022年全国新能源车里程数约为1724亿公里,按100km消耗1kg氢气估算,也仅需要消耗氢气172万吨。因此除去交运,工业、化工场景对氢气的需求更大。氢气是石化行业的重要原料,石化企业可将氢能与原产业耦合发展。3)电网特高压:根据我们统计2021年17条直流绿电占比59%,其中风/光直流的绿电占比仅为29%。同时,电网系统自身的电压、频率耐受性能有局限,无法应对光风电的大范围波动,目前一般需要一定比例的火电打捆外送。因此储运氢及当地消纳氢在特高压现有布局下仍有一定需求空间 行业提速时点与空间测算。绿氢产业发展需要全产业链各环节配合前行,作为最上游的制备环节,电解水制氢设备有望首先放量。假设长期看规划产能全部落地绿氢产能达到368万吨,按每年开机4000h计算,需要1000Nm3/h电解槽1.03万个(H21kg=11.2Nm3),按当前售价692万元/个估算,总市场规模可达712亿元;而若按2025规划达到20万吨产能,则对应市场规模39亿元。同时根据我们的测算,在光伏电价0.28元/kwh的情形下,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仅为天然气制氢的95%,初步具备经济性,行业有望提速。 投资建议:综合考虑新业务制氢电解槽带来的业绩增量以及与原先主业的协同效应,建议关注该环节内有所布局、并与主业有协同效应的新锐玩家:华电重工、华光环能、亿利洁能、昇辉科技 风险提示:1)绿氢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不及预期;2)制氢电解槽及相关设备降本不及预期;3)绿电电价降低不及预期一惑
展开>>
收起<<
《民生证券-一周解一惑:制氢电解槽先行,氢能产业发展有望提速-230319(2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证券-一周解一惑:制氢电解槽先行,氢能产业发展有望提速-230319(25页).pdf(2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民生证券《一周解一惑:制氢电解槽先行,氢能产业发展有望提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本周关注:铁建重工、中铁工业、东华测试、瑞纳智能 本周核心观点:继续关注央国企“中特估”与数字经济 氢能的燃料属性需要重视,2022年开始国家政策明确推进氢能发展。氢能不完全类似于锂电/光伏,除绿色能源属性外,其本身可直接作为燃料,而不仅局限于电能的形态应用,是新能源结构中重要的一个补充。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到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规划明确提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 目前国内绿色制氢运营/建成/在建/规划产能均在稳步推进中,渗透率提升空间仍大。根据中国氢能研究院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初,全国范围内在运营/建成/在建/规划的绿氢产能为3.27/2.31/18.09/368.54万吨年产能。而2022年中国的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产量约3300万吨,绿氢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宏观角度光伏、石化企业均有动力推进氢能发展,同时现有的特高压技术不能完全替代氢能。1)光伏: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光资源较为充足的西藏、青海弃光率仍有20%/10%,光伏发电的消纳问题仍需解决,而氢能可直接作为燃料的属性尤为重要,可直接用于储能、工业、化工、运输等场景,提供了就地消纳的新解决方案,也可通过不同的储运方式异地消纳,同时电解水制氢中电费占比最高,绿电企业发电成本更低,布局氢能也有协同效应;2)石化:按极限情况估算假设未来全部新能源车使用氢气,2022年全国新能源车里程数约为1724亿公里,按100km消耗1kg氢气估算,也仅需要消耗氢气172万吨。因此除去交运,工业、化工场景对氢气的需求更大。氢气是石化行业的重要原料,石化企业可将氢能与原产业耦合发展。3)电网特高压:根据我们统计2021年17条直流绿电占比59%,其中风/光直流的绿电占比仅为29%。同时,电网系统自身的电压、频率耐受性能有局限,无法应对光风电的大范围波动,目前一般需要一定比例的火电打捆外送。因此储运氢及当地消纳氢在特高压现有布局下仍有一定需求空间 行业提速时点与空间测算。绿氢产业发展需要全产业链各环节配合前行,作为最上游的制备环节,电解水制氢设备有望首先放量。假设长期看规划产能全部落地绿氢产能达到368万吨,按每年开机4000h计算,需要1000Nm3/h电解槽1.03万个(H21kg=11.2Nm3),按当前售价692万元/个估算,总市场规模可达712亿元;而若按2025规划达到20万吨产能,则对应市场规模39亿元。同时根据我们的测算,在光伏电价0.28元/kwh的情形下,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仅为天然气制氢的95%,初步具备经济性,行业有望提速。 投资建议:综合考虑新业务制氢电解槽带来的业绩增量以及与原先主业的协同效应,建议关注该环节内有所布局、并与主业有协同效应的新锐玩家:华电重工、华光环能、亿利洁能、昇辉科技 风险提示:1)绿氢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不及预期;2)制氢电解槽及相关设备降本不及预期;3)绿电电价降低不及预期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