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再次警惕通胀,匹配原则无需收货币-230228

文本预览:
事件: 2023 年 2 月底,央行发布 2022 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数据要点: 央行对国内通胀的警惕再次超出市场预期。 首先,我们看看央行对基本面的看法。其中对海外部分央行的看法基本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海外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紧缺,通胀回落仍高,加息节奏放缓延续收紧态势。但是对国内基本面的看法有不一致的地方,央行再次相对市场比较警惕国内通胀的反弹压力。它给出以下三个理由:疫情防控放开,消费动能升温;企业加快复工满产,劳动力市场加速回暖对未来工资产生影响;大宗涨价导致海外通胀顽固,会通过生产、流通环节向国内传导。 总量宽松周期结束,降准或降息概率较低。 其次,市场关心的降准降息问题,四季度报告再次印证了总量宽松周期的结束, 2023 年很难看到降准或降息。一方面,央行对国内基本面的定位是“有望总体回升”,总量宽松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降准空间实在有限, 2022 年两次降准均只有 25 BP 就可见, 4 月那次对县域农商行还有额外降准, 12 月就没有额外降准部分也说明了这一点;而降息方面,央行虽然继续强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但是更多依靠打通传导机制而非降低政策利率实现。 银行间流动性笔墨不多,货币利率高于政策利率在政策容许范围内。 银行间流动性,央行的笔墨并不多,“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属于老调重弹。自去年 8 月份开始,货币市场利率中枢逐步抬升,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普遍高于政策利率, DR007 接近 2.3%,高于 7 天 OMO 利率约 30 BP。我们认为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周期仍未结束,市场利率维持在政策利率上方一段时间并不违背“合理充裕”,就像去年相当长时间市场利率维持在政策利率之下。利率走廊上限 7 天 SLF 为3.0%,当前的货币市场利率仍然在央行的默许范围。 看多通胀而非收货币,社融、 M2 与名义 GDP 增速三者将再次匹配。当前名义 GDP 增速与社融、 M2 增速并不匹配: 2022 年名义 GDP 仅5.8%,但是 M2 与社融增速分别为 11.8%与 9.6%。四季度报告再次强调三者要匹配,未来实现匹配的路径有两种:名义 GDP 增速拱起来或者央行收货币把社融或 M2 增速打下来。根据报告,我们判断央行更倾向于前者。第一,央行不断警惕通胀反弹,看好消费的超预期,实际 GDP在 5%附近,加上通胀水平名义 GDP 大概率能达到 7-8%。第二,央行不断强调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 M2 与社融大致能够维持 8-10%的区间增速。这样名义 GDP 与 M2、 社融增速就符合匹配原则了。官宣否定“MMT 理论”,逆周期作用中强调一个“稳”。 这次报告中将央行上缴利润单独写了一个专栏,并强调上缴利润并非财政赤字货币化,未来的方向是建设现代央行制度,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市场对两会后央行可能采用 MMT 理论的担忧。在货币政策基调上也不断强调一个“稳”字,防止因“大水漫灌” 带来过度投资、 债务攀升、 资产泡沫等问题。 风险提示: 两会央行人事变动对决策框架的影响; 外需对国内经济冲击超预期。
展开>>
收起<<
《太平洋-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再次警惕通胀,匹配原则无需收货币-230228(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平洋-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再次警惕通胀,匹配原则无需收货币-230228(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太平洋《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再次警惕通胀,匹配原则无需收货币》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事件: 2023 年 2 月底,央行发布 2022 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数据要点: 央行对国内通胀的警惕再次超出市场预期。 首先,我们看看央行对基本面的看法。其中对海外部分央行的看法基本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海外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紧缺,通胀回落仍高,加息节奏放缓延续收紧态势。但是对国内基本面的看法有不一致的地方,央行再次相对市场比较警惕国内通胀的反弹压力。它给出以下三个理由:疫情防控放开,消费动能升温;企业加快复工满产,劳动力市场加速回暖对未来工资产生影响;大宗涨价导致海外通胀顽固,会通过生产、流通环节向国内传导。 总量宽松周期结束,降准或降息概率较低。 其次,市场关心的降准降息问题,四季度报告再次印证了总量宽松周期的结束, 2023 年很难看到降准或降息。一方面,央行对国内基本面的定位是“有望总体回升”,总量宽松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降准空间实在有限, 2022 年两次降准均只有 25 BP 就可见, 4 月那次对县域农商行还有额外降准, 12 月就没有额外降准部分也说明了这一点;而降息方面,央行虽然继续强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但是更多依靠打通传导机制而非降低政策利率实现。 银行间流动性笔墨不多,货币利率高于政策利率在政策容许范围内。 银行间流动性,央行的笔墨并不多,“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属于老调重弹。自去年 8 月份开始,货币市场利率中枢逐步抬升,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普遍高于政策利率, DR007 接近 2.3%,高于 7 天 OMO 利率约 30 BP。我们认为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周期仍未结束,市场利率维持在政策利率上方一段时间并不违背“合理充裕”,就像去年相当长时间市场利率维持在政策利率之下。利率走廊上限 7 天 SLF 为3.0%,当前的货币市场利率仍然在央行的默许范围。 看多通胀而非收货币,社融、 M2 与名义 GDP 增速三者将再次匹配。当前名义 GDP 增速与社融、 M2 增速并不匹配: 2022 年名义 GDP 仅5.8%,但是 M2 与社融增速分别为 11.8%与 9.6%。四季度报告再次强调三者要匹配,未来实现匹配的路径有两种:名义 GDP 增速拱起来或者央行收货币把社融或 M2 增速打下来。根据报告,我们判断央行更倾向于前者。第一,央行不断警惕通胀反弹,看好消费的超预期,实际 GDP在 5%附近,加上通胀水平名义 GDP 大概率能达到 7-8%。第二,央行不断强调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 M2 与社融大致能够维持 8-10%的区间增速。这样名义 GDP 与 M2、 社融增速就符合匹配原则了。官宣否定“MMT 理论”,逆周期作用中强调一个“稳”。 这次报告中将央行上缴利润单独写了一个专栏,并强调上缴利润并非财政赤字货币化,未来的方向是建设现代央行制度,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市场对两会后央行可能采用 MMT 理论的担忧。在货币政策基调上也不断强调一个“稳”字,防止因“大水漫灌” 带来过度投资、 债务攀升、 资产泡沫等问题。 风险提示: 两会央行人事变动对决策框架的影响; 外需对国内经济冲击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