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国盛证券-银行行业专题研究: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230220

上传日期:2023-02-21 08:53:56 / 研报作者: / 分享者:1008888
研报附件
国盛证券-银行行业专题研究: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230220.pdf
大小:1.2M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国盛证券-银行行业专题研究: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230220

国盛证券-银行行业专题研究: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230220
文本预览:

《国盛证券-银行行业专题研究: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230220(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银行行业专题研究: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230220(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银行行业专题研究:深度分析,财富管理业务若复苏,哪些银行更受益?》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财富管理业务复苏或将成为2023银行股估值修复的主线之一。2023年经济企稳+地产风险缓释+消费复苏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下,我们持续看好银行板块估值修复的机会(详细见年度策略《行情或贯穿全年,个股推荐“宁波+”组合》)。近几年银行复苏周期中,每轮板块的投资主线都不一,如:1)2017-2019年主线“重在价值”,资产质量优、业务有特色、管理机制上有阿尔法的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显著跑赢行业;2)2020-2022年政策引导下,基建等对公业务增长加快,具有扩张弹性的优质区域龙头银行如成都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等表现更佳;3)2023年初以来消费复苏预期的增强,利好消费信贷概念股,如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   当前环境下,我们认为财富管理复苏,或有潜力成为下一个板块修复的主线。我们在本篇报告中详细分析了重点业务在2023年的修复潜力,并筛选出最为受益的“财富管理复苏概念股”。   行业:2023资本市场有望回暖,财富管理业务有复苏弹性。2022H1上市银行财富管理收入(含代理、理财、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收入,与招商银行“大财富管理收入”口径相同)占营收比重约7.2%,2019-2021年年均收入增速为11%,2022H1受居民加大储蓄+理财及基金净值波动+部分高净值信托产品调整(如涉房类产品)等影响下,收入增速降至-0.5%。我们预计2023年财富管理整体市场有望回暖,除了经济企稳、地产风险缓释、消费复苏等宏观因素外,微观角度:1)居民收入预期有望恢复:2022年12月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虽还在探底,但12月单月消费者收入预期指数已开始边际回升。若2023经济逐步企稳,居民收入预期有望持续恢复,财富管理与消费复苏有望“共振”;2)居民超额储蓄有望逐步流入财富管理市场:2022年居民超额储蓄规模较高,全年新增居民存款17.9万亿元,同比多增8万亿,其中或有理财回流(2022年末较年中,约1.5万亿)、居民购房减少的因素、预防性储蓄等因素,随着收入预期提升,对未来不确定性担忧下降,超额储蓄有望逐步回流至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等。从上市银行数据表现来看,虽然财富管理收入有所下降,但AUM较年初稳步增长7%(2019-2021年年均增12.5%),这显示居民资金仍多留存在银行体系内,未来若市场复苏,存款回流,财富管理业务有恢复弹性。   分产品:基金、理财、保险、信托等业务,均有恢复的弹性。   1、基金:市场正回暖,各产品中或最具复苏弹性、想象空间。   1)权益市场表现看:年初至今沪深300、上证综指分别累计上涨4.21%、4.36%,两市日均成交额2月已恢复至9300亿以上,仅2023年1月北上资金流入A股共计1426亿元,超过2022年全年,权益市场或正回暖,这一表现若能持续,将直接提升居民配置基金产品的意愿。   2)从基金产品表现看:2022Q4前100机构权益类(股票+混合)基金保有规模为5.65万亿元,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为8.01万亿元,环比分别下滑0.95%、4.16%(Q3分别为-9.96%、-3.72%),权益基金保有量正边际企稳。年初以来,全市场862支公募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已达7.36%,其中173支收益率在10%以上。不少热点行业、主题,如计算机行业、互联网、教育、摩托车等主题板块累计上涨在15%以上。2023年权益市场复苏的大背景下,各类基金或“大有可为”。   2、理财产品:2023或有望企稳恢复。截止2022H1披露相关数据的上市银行合计理财规模约25.4万亿,占总资产的10.4%;理财手续费收入632亿,占营收比重2.7%。受利率上行、净值波动等因素影响,2022H1上市银行理财规模较年初仅增长0.1%。2022Q4债市波动也带来不少产品破净、赎回,对理财业务增长带来影响,全行业理财规模27.65万亿元,较2022年上半年减少1.5万亿(同比-4.66%)。展望2023年,理财业务或有望企稳恢复,除了低基数因素外:1)2023年以来理财产品收益已边际企稳,破净产品数量占比较12月已开始逐步下降15个pc;2)银行适度推出“混合估值”产品(如工银恒睿睿益固收增强封闭式理财产品,80%的债券按摊余成本计量,仅20%承受市场波动),来稳定收入预期,同时投资者对理财的认识也更加成熟;3)“超额业绩提成”或贡献收入弹性。部分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类产品以外)设置了超额业绩提成,一般设计为当产品实际业绩表现高于业绩比较基准(3.5%-5%),超出部分的30%可以作为“浮动投资管理费”。从理财的投资资产来看,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等固收类的收益是较为稳定的,超额收益大概率主要来自持有的约1.7万亿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根据2022H1上市银行数据测算,25.4万理财剔除现金管理类产品后(假设占比32%),每10%的产品能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1%,测算可带来超额业绩提成51.73亿,增厚理财收入约4%。   3、银保业务:从大环境看,保险类的产品对居民资产的配置吸引力或持续提升。如储蓄理财型保险产品一般设置了保底收益率(减少了波动),长期限的健康险、给付型寿险或也对部分净值型产品形成一定替代效应。我国当前银保业务快速发展,据保险年鉴数据,2021年82家寿险公司银保渠道原保险保费达8717亿,贡献保费占比提升至29%,相比海外还有提升的空间。不少银行目前在银保业务方面已经建立了领先的优势,如邮储银行在银保渠道市场多年保持行业前列(2022H1代理期交新单保费515.09亿元);也有不少银行正加大银保业务拓展(平安银行2022年开始搭建新财富管理团队,银保业务为突破点,全行代理保险业务收入14.4亿元,同比高增32%)。   “财富管理概念股”: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等。   1、简单对比,哪些银行业务体量大、占比较高?   1)总量上看,2022H1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AUM达11.7万亿、13.4万亿、3.5万亿,除以表内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20%、100%、68%,位列上市银行前三。   2)收入上看,招商银行狭义、广义财富管理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10.5%、15.8%,明显领先同业,此外,宁波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广义收入占比也在11.5%以上。   3)非存款AUM(直接创造财富管理收入的部分)来看,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非存款AUM除以表内总资产比例分别达94%、51%,相对较高。参考历史经历,非存款AUM占比高的银行往往在市场复苏的环境下表现更好(产品净值与市场的关联度较大,客户风险偏好也相对更高)。   4)从弹性最大的基金业务角度看,招商银行、宁波银行2022Q4非货币基金保有量分别为7576亿、1022亿,2022Q3占表内总资产比例分别为8.32%、3.86%(最新可比数据),2022H1占AUM的比重分别为7.3%、12.2%,均为上市银行中最高,未来或更有弹性。边际上看,2022年不少银行基金销售受到了市场的影响,但宁波银行全年稳步增长17.5%至1022亿,排名稳步上升2位。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近几年均加大了基金代销业务的拓展力度,2022年以来增长迅速,全年高增59.3%、18.6%,其中Q4单季度环比增33.9%、24.7%,反弹明显。   2、哪些银行未来更有潜力,有望增长更快?简单从业务增速角度看,2019年以来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增长最快,AUM年均增速分别达23.2%、21.5%,非存款AUM年均增24.6%、26.4%,均明显高于同业。展望未来,各银行增长潜力如何,我们进一步看:   1)从客户的角度分析:A、私行客户作为投资实力最强的客户,是投资产品的重要来源,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私行(AUM>1000万)实力最强、明显领先同业。此外平安银行、宁波银行(AUM>600万)实力也较强,增长迅猛(近3年平均增速分别为30.4%、43.8%)。2022H1平安银行私行AUM达1.55万亿,人均AUM为2075亿,股份行中均仅次于招行,私行AUM占总AUM比重达45%。城商行中,宁波银行2022H1私行AUM规模达1757亿,占总AUM比重24%,城商行中较为领先。   B、财富级客户(AUM>50万,不含私行)具备较强投资实力的同时,也是未来潜在的私行客户,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间。如招商银行金葵花客户数量(不含私行)达到389万户,贡献AUM达5.9万亿,占总AUM比重约50.6%,财富贡献非常高。上市银行中,邮储银行财富客户数最多(2022H1达到406万户),占2022H1其新增AUM比重的40%,且其客户数近3年年均增速高达22%,增速也在可比银行中最快。此外,交通银行沃德财富客户、平安银行2022H1财富客户数量分别达到211.9万户、120.4万户,基础也较好,这些银行均有挖掘空间。   2)从业务投入力度角度看:宁波银行过去5年,员工总数、零售条线员工总数、网点数分别年均高增15.5%、24.2%、8.4%,投入明显高于可比同业,网点扩张+人员培训到位后,未来几年产能有望持续释放,推动财富管理各项业务继续快速发展。此外,浙商银行、郑州银行等也正加大零售转型力度,网点与人员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若资本市场持续复苏,可积极关注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恢复的机会,重点受益标的包括:1)招商银行(23PB为0.97x):业务占比高,高净值客户领先,直接受益于财富管理行业的复苏;2)处在快速发展期的特色银行,如:A、基金业务占比高、私行发展快的弹性标—宁波银行(23PB为1.11x);B、集团引流+搭建新财富管理团队,中长期有空间的平安银行(23PB为0.63x);C、零售客群、财富级客群基础庞大,非存款业务转化空间巨大的邮储银行(23PB为0.54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恶化,资本市场波动超预期,金融监管力度超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