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国际-1月金融数据点评:疫情拖累消退新增信贷开门红,居民扩表疲弱融资结构仍欠佳-230214

文本预览:
高基数影响叠加债券融资少增,存量社融增速有所回落。1月新增社融5.98万亿,接近6万亿的社融增量显著高于近三年前同期5.5万亿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去年较高基数影响,叠加信贷以外的分项同比少增,社融存量增速较去年12月回落0.2个百分点至9.4%,为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月度最低值。其中,表内信贷融资取得“开门红”,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7312亿至4.93万亿,是社融增量的主要贡献,主要受银行在年初加大信贷投放拉动;表外融资延续收缩,表外三项合计增加3485亿,同比少增996亿,其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1800亿,或被企业短期贷款显著增加部分替代;从直接融资看,政府债与企业债同比少增对社融形成了一定拖累,其中政府债券新增4140亿,同比少增1886亿,虽然今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下达时间较早,但受春节假期靠前影响,政府债券融资增加或于2月才开始放量;受理财赎回余波影响融资成本上升拖累,企业债券融资新增1486亿,同比少增4352亿,是社融增速的另一个拖累项;此外表内信贷规模大增或也对债券融资形成了一定替代和挤出。总体来看,1月存量社融增速虽有回落,但增量仍为历史次高,仅低于上年同期。 企业中长期贷款走强或仍受政策性因素拉动,居民短贷及按揭延续同比少增。1月,新增信贷4.9万亿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多增9200亿,与近三年同期3.6万亿左右的均值水平相比增幅显著。其中,企业贷款新增4.68万亿,同比多增1.32万亿,除年初银行主动加大信贷投放之外,或主要与政策性金融工具相关的配套融资,以及各地加快项目落地及信贷融资等政策性因素相关。1月10日央行与银保监会再度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适度靠前发力”,“及时跟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并强调针对优质房企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项行动,上述会议精神的落实也推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此外,企业短贷增加1.5万亿,同比多增5000亿,结合1月企业BCI投资前瞻指数较12月末有所走弱来看,银行或存在一定利用短贷冲量的可能。从居民部门看,居民短贷新增341亿,同比少增665亿,连续第5个月同比少增,表明居民消费意愿依然较弱;居民按揭贷款新增2231亿,同比大幅少增5193亿且少增幅度比去年末显著走阔,结合1月底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40%左右来看,房地产修复依然任重道远。总体上来看,虽然企业中长期贷款显著扩张,带来信贷“开门红”,但居民扩表意愿较弱带来企业与居民部门之间的信贷分布失衡,且存在一定短期信贷冲量的特征。 M2同比与社融存量增速之差再次扩大,居民谨慎性储蓄意愿仍强。1月M2同比12.6%,增速比12月和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8、2.8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同比多增7900亿,体现出居民谨慎性储蓄意愿仍强。住户存款增加拉动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存款余额增速增长12.4%,比上年同期高3.2个百分点。此外,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万亿,或与股票市场有所回暖有关。由于M2同比持续走高而存量社融增速边际回落,M2与社融增速之差再次扩大。随着全民免疫快速达峰以及稳定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居民消费及购房意愿迎来修复窗口期,但当前来看修复效果尚未得到体现。 居民扩表意愿修复仍需时间,社融回暖尤可期待。1月信贷从总量规模上体现的信号较为积极,但基本逻辑延续却的是去年四季度的特征,即政策性因素驱动下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加,以及居民部门信贷意愿较弱同时存在,并未出现结构性的好转。正如我们此前判断,随着疫情拖累的快速消退,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对于投资和消费的预期将有所好转,但2023年一季度社融的修复或依然将主要依赖于宽信用及稳信贷政策的支撑,特别是居民部门信心回暖的效果体现或依然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等待。从政策呵护层面来看,稳增长政策应以尽快恢复和扩大消费,以及防止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下滑为重心,避免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出现蔓延和传导。总体上来看,我们估计二季度开始消费及房地产修复的效果会有所体现,加之基建投资发力带来的信贷需求,社融增速有望重新回归至两位数以上。
展开>>
收起<<
《中诚信国际-1月金融数据点评:疫情拖累消退新增信贷开门红,居民扩表疲弱融资结构仍欠佳-230214(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诚信国际-1月金融数据点评:疫情拖累消退新增信贷开门红,居民扩表疲弱融资结构仍欠佳-230214(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诚信国际《1月金融数据点评:疫情拖累消退新增信贷开门红,居民扩表疲弱融资结构仍欠佳》研报附件原文摘录)高基数影响叠加债券融资少增,存量社融增速有所回落。1月新增社融5.98万亿,接近6万亿的社融增量显著高于近三年前同期5.5万亿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去年较高基数影响,叠加信贷以外的分项同比少增,社融存量增速较去年12月回落0.2个百分点至9.4%,为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月度最低值。其中,表内信贷融资取得“开门红”,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7312亿至4.93万亿,是社融增量的主要贡献,主要受银行在年初加大信贷投放拉动;表外融资延续收缩,表外三项合计增加3485亿,同比少增996亿,其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1800亿,或被企业短期贷款显著增加部分替代;从直接融资看,政府债与企业债同比少增对社融形成了一定拖累,其中政府债券新增4140亿,同比少增1886亿,虽然今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下达时间较早,但受春节假期靠前影响,政府债券融资增加或于2月才开始放量;受理财赎回余波影响融资成本上升拖累,企业债券融资新增1486亿,同比少增4352亿,是社融增速的另一个拖累项;此外表内信贷规模大增或也对债券融资形成了一定替代和挤出。总体来看,1月存量社融增速虽有回落,但增量仍为历史次高,仅低于上年同期。 企业中长期贷款走强或仍受政策性因素拉动,居民短贷及按揭延续同比少增。1月,新增信贷4.9万亿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多增9200亿,与近三年同期3.6万亿左右的均值水平相比增幅显著。其中,企业贷款新增4.68万亿,同比多增1.32万亿,除年初银行主动加大信贷投放之外,或主要与政策性金融工具相关的配套融资,以及各地加快项目落地及信贷融资等政策性因素相关。1月10日央行与银保监会再度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适度靠前发力”,“及时跟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并强调针对优质房企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项行动,上述会议精神的落实也推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此外,企业短贷增加1.5万亿,同比多增5000亿,结合1月企业BCI投资前瞻指数较12月末有所走弱来看,银行或存在一定利用短贷冲量的可能。从居民部门看,居民短贷新增341亿,同比少增665亿,连续第5个月同比少增,表明居民消费意愿依然较弱;居民按揭贷款新增2231亿,同比大幅少增5193亿且少增幅度比去年末显著走阔,结合1月底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40%左右来看,房地产修复依然任重道远。总体上来看,虽然企业中长期贷款显著扩张,带来信贷“开门红”,但居民扩表意愿较弱带来企业与居民部门之间的信贷分布失衡,且存在一定短期信贷冲量的特征。 M2同比与社融存量增速之差再次扩大,居民谨慎性储蓄意愿仍强。1月M2同比12.6%,增速比12月和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8、2.8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同比多增7900亿,体现出居民谨慎性储蓄意愿仍强。住户存款增加拉动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存款余额增速增长12.4%,比上年同期高3.2个百分点。此外,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万亿,或与股票市场有所回暖有关。由于M2同比持续走高而存量社融增速边际回落,M2与社融增速之差再次扩大。随着全民免疫快速达峰以及稳定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居民消费及购房意愿迎来修复窗口期,但当前来看修复效果尚未得到体现。 居民扩表意愿修复仍需时间,社融回暖尤可期待。1月信贷从总量规模上体现的信号较为积极,但基本逻辑延续却的是去年四季度的特征,即政策性因素驱动下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加,以及居民部门信贷意愿较弱同时存在,并未出现结构性的好转。正如我们此前判断,随着疫情拖累的快速消退,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对于投资和消费的预期将有所好转,但2023年一季度社融的修复或依然将主要依赖于宽信用及稳信贷政策的支撑,特别是居民部门信心回暖的效果体现或依然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等待。从政策呵护层面来看,稳增长政策应以尽快恢复和扩大消费,以及防止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下滑为重心,避免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出现蔓延和传导。总体上来看,我们估计二季度开始消费及房地产修复的效果会有所体现,加之基建投资发力带来的信贷需求,社融增速有望重新回归至两位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