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城投随笔系列:摸底融资平台公司的背后-230202

文本预览:
从政府换届周期说起 自 2010 年以来,一共经历过三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分别在 2011年、2013 年和 2014 年);经历过一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认定工作(在 2017-2018 年);经历过一次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的再审视和新框架界定(在 2021 年,银保监 15 号文出台)。 历史上的债务审计摸底工作客观呈现上却多与政府换届周期不谋而合,我们从这里说起: 2011 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之前, 2017-2018 年的隐性债务统计认定工作在党的十九大前后,而 2021 年银保监 15 号文对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的再审视则发生在党的二十大之前,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2013 和 2014 年的两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有其特殊背景,对应的是2015 年是我国诸多领域的改革元年,财政领域有 43 号文和预算法出台。 债务审计工作之后政策做了什么? (1) 2011 年: 彼时正处于城投政策边际收紧的大背景当中,而后在 2012年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政策又开始有所放松,此次审计并未指向框架性缓释债务的动作,但整体全面审计工作为后续债务管控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情况支撑,也是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对历史问题作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分析。 (2) 2013-2014 年: 这两次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计工作所面临的背景是 2015 年开启的诸多领域的改革元年,而 43 号文和新预算法出台后,需要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部分的问题作更高屋建瓴和细致准确的分析研判,尤其是彼时开启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这一重大布局,需要更完整和更新的审计数据。 (3) 2017-2018 年, 严监管+去杠杆后,在 2017.7.14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出相关界定之下,党的十九大之后, 2018 年出台《财政部地方全口径债务清查统计填报说明》,开始明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认定工作,而后对应开启的便是 2019-2020 年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城投平台的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当中,成为了财政部六大化债方式当中十分关键的一环。 (4) 2021 年银保监 15 号文出台, 对过去一段时间中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做一个系统性评估,而对应的背景便是彼时要迎接的二十大,然而这次全面重新审视和规范引致的结果则是平台公司阶段性失去了金融机构加大隐性债务置换这一助力点,政策有保有压予以替代的则是再融资债试点置换隐性债务这一窗口。 当下关注什么? 二十大过后,马上迎接 2023 年全国两会,此时在政策端可以重点期待什么?从《贵州省 2022 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3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的相关表述来看,是否是新的一轮地方债试点置换隐性债务,值得我们关注。 并且今年结构上会有所变化,优质区域多已完成隐债清零工作,故而若开启新一轮试点置换,则更多聚焦于市场会比较担心债务风险或挖掘投资机会的区域,意义更加重大。联系到此前财政部答政协委员函以及郭主席答记者问,是否能再给与新的空间和口径进行市场化、合理化的债务重组、展期降息,有序缓释债务风险工作,值得我们期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市场 2023 年观察城投能得到的为数不多的边际利好点。 风险提示: 城投口径偏差; 部分数据缺失所导致的偏差;宏观经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区域及平台评价的主观性。
展开>>
收起<<
《民生证券-城投随笔系列:摸底融资平台公司的背后-230202(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证券-城投随笔系列:摸底融资平台公司的背后-230202(13页).pdf(1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民生证券《城投随笔系列:摸底融资平台公司的背后》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从政府换届周期说起 自 2010 年以来,一共经历过三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分别在 2011年、2013 年和 2014 年);经历过一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认定工作(在 2017-2018 年);经历过一次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的再审视和新框架界定(在 2021 年,银保监 15 号文出台)。 历史上的债务审计摸底工作客观呈现上却多与政府换届周期不谋而合,我们从这里说起: 2011 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之前, 2017-2018 年的隐性债务统计认定工作在党的十九大前后,而 2021 年银保监 15 号文对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的再审视则发生在党的二十大之前,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2013 和 2014 年的两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有其特殊背景,对应的是2015 年是我国诸多领域的改革元年,财政领域有 43 号文和预算法出台。 债务审计工作之后政策做了什么? (1) 2011 年: 彼时正处于城投政策边际收紧的大背景当中,而后在 2012年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政策又开始有所放松,此次审计并未指向框架性缓释债务的动作,但整体全面审计工作为后续债务管控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情况支撑,也是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对历史问题作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分析。 (2) 2013-2014 年: 这两次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计工作所面临的背景是 2015 年开启的诸多领域的改革元年,而 43 号文和新预算法出台后,需要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部分的问题作更高屋建瓴和细致准确的分析研判,尤其是彼时开启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这一重大布局,需要更完整和更新的审计数据。 (3) 2017-2018 年, 严监管+去杠杆后,在 2017.7.14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出相关界定之下,党的十九大之后, 2018 年出台《财政部地方全口径债务清查统计填报说明》,开始明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认定工作,而后对应开启的便是 2019-2020 年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城投平台的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当中,成为了财政部六大化债方式当中十分关键的一环。 (4) 2021 年银保监 15 号文出台, 对过去一段时间中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做一个系统性评估,而对应的背景便是彼时要迎接的二十大,然而这次全面重新审视和规范引致的结果则是平台公司阶段性失去了金融机构加大隐性债务置换这一助力点,政策有保有压予以替代的则是再融资债试点置换隐性债务这一窗口。 当下关注什么? 二十大过后,马上迎接 2023 年全国两会,此时在政策端可以重点期待什么?从《贵州省 2022 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3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的相关表述来看,是否是新的一轮地方债试点置换隐性债务,值得我们关注。 并且今年结构上会有所变化,优质区域多已完成隐债清零工作,故而若开启新一轮试点置换,则更多聚焦于市场会比较担心债务风险或挖掘投资机会的区域,意义更加重大。联系到此前财政部答政协委员函以及郭主席答记者问,是否能再给与新的空间和口径进行市场化、合理化的债务重组、展期降息,有序缓释债务风险工作,值得我们期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市场 2023 年观察城投能得到的为数不多的边际利好点。 风险提示: 城投口径偏差; 部分数据缺失所导致的偏差;宏观经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区域及平台评价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