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2023安全的内核系列-一-:能源安全下的电力系统建设-230130

上传日期:2023-02-01 10:25:41 / 研报作者:牟一凌方智勇 / 分享者:1005681
研报附件
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2023安全的内核系列-一-:能源安全下的电力系统建设-230130.pdf
大小:2.3M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2023安全的内核系列-一-:能源安全下的电力系统建设-230130

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2023安全的内核系列-一-:能源安全下的电力系统建设-230130
文本预览:

《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2023安全的内核系列-一-:能源安全下的电力系统建设-230130(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2023安全的内核系列-一-:能源安全下的电力系统建设-230130(20页).pdf(2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2023安全的内核系列(一):能源安全下的电力系统建设》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二十大”的能源安全之下,电力是一个明显的短板。电力作为制造业最   核心的能源,在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业与电气化的趋势下,电力系统无疑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当前我国电力系统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方面基础电源相对充裕,但尖峰可用容量严重不足;另一方电力缺口空间分布不均,这也是在过去两年造成“限电限产”现象的原因,并且这种特征将会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保证我国能源供给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相较于继续大力发展基础电源,弥补尖峰电源不足的短板可能是更迫在眉睫的事情,“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要的提升有效需求的手段,兼顾了发展与安全。   “十四五”我国用电量缺口:总量缺,不同地区缺口差异大。根据我们的测算:(1)需求侧,在2025年的单位GDP能耗相较于2020年下降13.50%、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至30%的背景下,2022-2025年我国电力需求年化增速可达4.55%;(2)供给侧,考虑到能源转型的目标,假设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为39%,同时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3.3万亿千瓦时的情况下,2022-2025年我国发电量年化增速可达4.16%。发电量增速略低于用电需求的增速,到2025年用电量需求和发电量之间的缺口约为1亿吨标准煤(约合8335亿千瓦时)。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国仍缺电。同时用电量的缺口还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我们用用电量-发电量来衡量用电量缺口,则我国缺电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及华北地区,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则是电量输出大省。   “十四五”我国用电负荷缺口:尖峰时刻电源不足,缺口较大。用电负荷不同于用电量,它是用电设备在某一时刻实际取用的功率总和。由于风光水电等波动性电源的存在,可用容量可能在某些阶段无法满足用电负荷(比如冬夏高峰),就会造成用电负荷的缺口。根据我们的测算:(1)需求侧,假设2025年用电负荷/装机容量约51%(过去5年均值),则在“十四五”目标发电装机容量为30亿千瓦的基础上,预计2025年用电负荷最高可达约15.34亿千瓦(2020年最高为10.77亿千瓦);(2)供给侧,根据不同电源的受阻系数进行测算,在风光提前达到2030年装机总和12亿千瓦目标的假设下,预计2025年新增可用容量可达2.16亿千瓦(不考虑煤电与备用)。这意味着由于风光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系统的脆弱性上升,2025年用电负荷与可用容量之间的缺口高达约2.4亿千瓦。结构上看,华北、华东、华中的最高用电负荷/发电设备容量比值明显在全国51.93%的水平之上,意味着这些区域用电负荷缺口较大。   能源安全下的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安全”的重点在于“多元供应保障安全、有序替代、强化底线思维”,以冗余度的系统抵抗冲击,本身也是更高成本和投入的来源,但这也是新的投资机遇:对于用电量缺口而言,(1)需求侧应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这将带来高耗能产业技改专用设备的需求(如空气预热器、高效换热器等);(2)供给侧可以进一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水风光电站建设将带来原材料铝、铜的需求);(3)区域不均衡可以通过加强电网投资来进行解决(电线电缆、换流阀、输变电设备、电力系统软件、发电监测等)。其次,对于解决用电负荷缺口而言,(4)需求响应的推广:分时电价将会使得更为稳定的火电产能价值提升,储能有利可图;而需求响应的技术框架包括电网侧的需求响应自动服务器、能量管理系统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层的远方通信技术;用电侧的智能楼宇、家居以及智能电表等;(5)提升尖峰时刻的可用容量:涉及抽水蓄能电站、电化学储能、燃气发电的建设。未来投资者可以进一步关注:各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和消纳目标的完成情况,电网消纳能力的临界点将在各种用电高峰出现的紧缺中逐步被发现,这是未来补短板投资的进一步催化,也是我国制造业生产系统潜在供应冲击的来源。   风险提示:用电需求不及预期;相关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测算误差。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