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利率专题:摊余成本法理财,关注什么?-230115

文本预览:
近期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推出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聚焦于此。 近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发行放量 为应对市场波动以及负债端压力,近期多家理财子公司推出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对应近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发行明显放量:2022年11-12月封闭式理财产品数量及占比明显提升。但2023年来看,截至1月11日,封闭式理财净发行数量下滑,主要受理财年末节前集中到期影响。往后看,2023年尤其上半年到期压力仍大。此外封闭式理财新发产品仍以1年期左右为主,未来期限结构或也难大幅调整,但近期期限呈现一定两极分化,当然这其中也有基数影响。 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有哪些期待?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可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有两类:一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二是部分符合条件封闭式产品:(1)合同现金流量特征通过SPPI测试;(2)业务模式以收取合同现金流为目的。 其中,现金流量较简单的债务工具,如普通债券、贷款等合同明确本金和利息条款的这类金融资产,通常可通过SPPI测试。但对于一些含有特殊条款的债券等金融工具,需根据具体条款进一步判断,诸如带有减记条款的二级资本债、含转股条款的可转债等含有特定条款的金融工具,均不能通过SPPI测试。 由此来看,摊余成本法产品受到不少约束,便不难以理解资管新规以来,摊余成本法产品难以上量,还是净值化衡量的产品为主:(1)市值法估值产品更符合监管导向;(2)理财市场以个人客户为主,该群体流动性偏好相对更强,而资管新规限制下,要求产品期限和持有债券到期日匹配,摊余估值法产品难以满足需求;(3)债牛行情下,相较于摊余成本法的持有至到期策略,市值法除获取票息,资本利得也是一个重要收益来源。 而去年11月以来,理财赎回潮持续演绎,虽近期趋于平稳,但余震仍待观察,摊余成本法以其低波动优势,再度受到理财公司青睐与市场关注。 未来如何展望? 展望未来,一是摊余成本理财产品能否上量:当前理财赎回潮余震尚未完全过去,短期内摊余成本法理财或混合估值法产品预计仍将放量,阶段性弥补理财负债端;中期视角下,理财公司也有诉求多发些封闭式产品。但负债终端需求偏好始终是逃不开的问题,短期内摊余成本法理财规模或难大幅上量,且封闭期并不长,以1年左右的产品占比为主。 二是资产配置:在资管新规及后续监管约束下,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能配置的资产较为有限,其一考虑久期匹配,其二诸如带有减记条款、含转股权等的资产均无法通过SPPI测试,因此像银行二级资本债这类兼具票息、流动性和规避信用风险等优点的品种,摊余成本估值法下却无法配置。故而此类资产的波动性并无法通过摊余产品来熨平,利差的压缩动力也不来自于此。 往后看,需关注封闭式产品上半年集中到期压力下的新发行接续情况,以及摊余成本法理财在总量和期限结构上的发行表现情况。但总体评估来看,摊余成本法估值约束较多,居民投资者教育并非短期能大幅改变的,这类产品预计上量或许有限,对应到债市的波动仍需合理评估。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市场波动超预期。
展开>>
收起<<
《民生证券-利率专题:摊余成本法理财,关注什么?-230115(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证券-利率专题:摊余成本法理财,关注什么?-230115(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民生证券《利率专题:摊余成本法理财,关注什么?》研报附件原文摘录)近期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推出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聚焦于此。 近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发行放量 为应对市场波动以及负债端压力,近期多家理财子公司推出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对应近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发行明显放量:2022年11-12月封闭式理财产品数量及占比明显提升。但2023年来看,截至1月11日,封闭式理财净发行数量下滑,主要受理财年末节前集中到期影响。往后看,2023年尤其上半年到期压力仍大。此外封闭式理财新发产品仍以1年期左右为主,未来期限结构或也难大幅调整,但近期期限呈现一定两极分化,当然这其中也有基数影响。 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有哪些期待?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可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有两类:一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二是部分符合条件封闭式产品:(1)合同现金流量特征通过SPPI测试;(2)业务模式以收取合同现金流为目的。 其中,现金流量较简单的债务工具,如普通债券、贷款等合同明确本金和利息条款的这类金融资产,通常可通过SPPI测试。但对于一些含有特殊条款的债券等金融工具,需根据具体条款进一步判断,诸如带有减记条款的二级资本债、含转股条款的可转债等含有特定条款的金融工具,均不能通过SPPI测试。 由此来看,摊余成本法产品受到不少约束,便不难以理解资管新规以来,摊余成本法产品难以上量,还是净值化衡量的产品为主:(1)市值法估值产品更符合监管导向;(2)理财市场以个人客户为主,该群体流动性偏好相对更强,而资管新规限制下,要求产品期限和持有债券到期日匹配,摊余估值法产品难以满足需求;(3)债牛行情下,相较于摊余成本法的持有至到期策略,市值法除获取票息,资本利得也是一个重要收益来源。 而去年11月以来,理财赎回潮持续演绎,虽近期趋于平稳,但余震仍待观察,摊余成本法以其低波动优势,再度受到理财公司青睐与市场关注。 未来如何展望? 展望未来,一是摊余成本理财产品能否上量:当前理财赎回潮余震尚未完全过去,短期内摊余成本法理财或混合估值法产品预计仍将放量,阶段性弥补理财负债端;中期视角下,理财公司也有诉求多发些封闭式产品。但负债终端需求偏好始终是逃不开的问题,短期内摊余成本法理财规模或难大幅上量,且封闭期并不长,以1年左右的产品占比为主。 二是资产配置:在资管新规及后续监管约束下,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能配置的资产较为有限,其一考虑久期匹配,其二诸如带有减记条款、含转股权等的资产均无法通过SPPI测试,因此像银行二级资本债这类兼具票息、流动性和规避信用风险等优点的品种,摊余成本估值法下却无法配置。故而此类资产的波动性并无法通过摊余产品来熨平,利差的压缩动力也不来自于此。 往后看,需关注封闭式产品上半年集中到期压力下的新发行接续情况,以及摊余成本法理财在总量和期限结构上的发行表现情况。但总体评估来看,摊余成本法估值约束较多,居民投资者教育并非短期能大幅改变的,这类产品预计上量或许有限,对应到债市的波动仍需合理评估。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市场波动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