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银行业本周聚焦:招行2020年度股东大会有哪些关注点?-210627

《国盛证券-银行业本周聚焦:招行2020年度股东大会有哪些关注点?-210627(1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银行业本周聚焦:招行2020年度股东大会有哪些关注点?-210627(10页).pdf(1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2021年6月25日上午招商银行召开2020年度股东大会,缪建明董事长、田惠宇行长及业务部门等多位高管出席,就投资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解答与分析。 关注点一:缪董事长谈管理机制―坚持“六能”、“三个不变”缪董事长于2020年9月就任招行董事长,本次股东大会上再度强调要坚持招行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做到:1)“六能”:即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2)“三个不变”:即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不变、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不变、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不变,以促进招行可持续健康发展;3)对管理层的激励考核,把战略目标和考核指标有机结合,特别是在最新战略内涵中,强化财富管理、金融科技、风险管理三方面的能力建设。 关注点二:当前招行的“护城河”在哪里?田行长总结了六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1)公司治理。 市场化的“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体系已经延续了34年,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职责清晰,有利于招行战略执行的长期稳定;2)市场化的机制;3)创新服务;4)市场定位。 从一次转型、两次转型、轻型银行、“一体两翼”到今天的大财富管理,一直在深化;5)经营理念。 一直坚持审慎的理念。 6)组织文化。 大力倡导“开放、融合、平视、包容”的轻文化取得了成效。 此外,田行长分析了当前的商业模式转型:2.0“轻型银行”已取得了成效,2014年以来招行就没有进行过普通股融资,ROE一直保持在15%以上,但目前2.0模式的红利也在边际递减,因此3年前招行开始深入转型3.0模式,其核心为“大财富管理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轻文化的组织模式”的三位一体。 关注点三:大财富管理战略的进展情况?田行长总结目前进展顺利,体现在三大方面:1)内部融合。 全行经营围绕大财富管理的“价值循环链”的逻辑主线,把各个业务单元串起来。 具体体现在“双A系数”(即AUM和资产的比值)和托管、资管、投行等各项业务数据的表现非常好。 2)开放平台。 已有8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进入到了招行财富管理平台;基金方面推出了“招阳计划”,搭建潜力基金经理的成长平台,进展很好。 运营平台也已开放,让市场上各类的优秀资产管理机构到APP上服务客户。 3)服务升级。 开始升级私人银行服务,不仅服务个人客户,还有其背后企业的投融资需求。 此外田行长还提到,目前我国财富管理还是“销售导向”,和真正的投顾模式还有一道鸿沟,未来需要努力跨越。 关注点四:近期经营跟踪及下半年基本面展望--整体较为稳健。 1)业绩展望:Q2基本延续Q良好走势,全年要求“跑赢大市、优于同业、好于去年”;2)存款增长: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下半年存款增长或将放缓,但目前日均存款的增长优于时点增长;3)贷款投放:今年以来符合预期,继续零售为主,小微贷款快速增长,信用卡恢复性增长,对公贷款投向“两战”客户,加大了对制造业贷款、绿色信贷等领域的支持。 4)息差展望:维持全年“稳中略降”的判断,主要是优质资产竞争激烈贷款利率下行,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下降,货币环境较为宽松,且招行由于活期存款占比较小,新的存款定价机制受益也较小;5)中收:Q1财富管理表现亮眼,Q2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势头。 全年AUM规模、收入和结构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均衡增长。 6)资产质量:信用卡短期入催率、不良生成率和不良率都呈现下降趋势。 今年以来,信用卡不良生成额逐月减少至5月只有20多亿。 延期还本付息目前余额只有175亿左右,且整体风险可控;7)经营费用:加强费用的精细化管理,今年预计费用增速放缓,全年成本收入比预计稳中趋降。 其他关注点:1)理财转型顺利,理财子公司2.79万亿产品中,老产品仅6000亿左右,且“一行一策”下部分产品的整改期得到了延长;2)股东大会审议了1500亿资本债融资授权,其中700亿用于即将到期的优先股和二级债到期续作,且当前市场利率较低、行政审批效率高,是适合发债的时间窗口;3)招商局是招行股东但非控股股东,因此招商局设立金控公司对招行没有实质影响。 定期数据跟踪:1)同业存单:A、量:根据Wind数据,本周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为4655.20亿元,环比上周增加1791亿元,6月至今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为13251.40亿;B、价:本周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为2.76%,环比上周上升6bps;本月至今发行利率为2.72%。 2)交易量:本周股票日均成交金额10332.32亿元,环比上周上升745.91亿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资本市场改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保险公司保障型产品销售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