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读懂社融,预测2023-230110

文本预览:
社融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总体度量指标,在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融是实体部门获得融资总规模的度量指标,能够反映全社会的融资情况。因而经常被作为经济分析中的先导指标,也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社融多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通常要求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适应。这反映着政策稳定宏观杠杆率的诉求。 社融的分项和口径。从统计上,社融分为存量和增量。社融包含诸多分项,主要分为四类:(1)表内信贷: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2)表外融资:包括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3)直接融资: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4)其他融资: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合同、贷款公司贷款、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和政府债券。事实上,社融初始制定时是作为过渡性的统计指标,所以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调整。例如2017-2019年逐步纳入各类政府债券。到目前为止,社融依然存在可改进的空间,例如可以考虑纳入境外债等。 如何分析社融的分项。本文对社融各分项统计口径、含义、相关指标等进行了全面分析阐释。从社融结构来看,贷款是最主要的部分,占到社融存量的60%以上。社融中贷款是对实体部门的贷款。除贷款之外,随着2022年政府债券发行量的攀升,政府债券成为社融中第二大分项,已经占到两成左右。除政府债券之外,企业债券也占到近一成比例。从结构来看,贷款、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合计占比在九成以上,是社融的绝对主体。非标一度在2013-2014年占社融两到三成比例,但2022年随着监管的强化,非标规模持续收缩,在增量贡献中持续为负。 社融的投向。我们将社融主要分项中贷款、政府债券以及企业债券的行业投向进行了拆分,尽量将融资拆分至基建、制造业、房地产和其他这几个大类行业。我们用上市银行数据和央行季度贷款投向拆分了贷款投向,用专项债投向拆分了政府债券投向,用企业发债资金用途拆分了企业债券投向。结果来看,投向基建的约占社融25%-30%,投向房地产约占15%-20%,投向制造业的占比30%左右,剩余为其它。 我们在对社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情况和未来政策,对2023年社融进行了预测。我们预计2023年新增社融35.5万亿,较2022年提升3.7万亿左右,同比增速会从2022年末的9.8%左右上升到2023年末的10.3%。可以看到,2023年宽信用前路漫漫,难度不小。需要相当大的政策力度才能较大幅度的提升社融增速。2023年社融增长依然主要依赖于政府债券和贷款,我们估计结构中政府债券较2022年多增近1万亿,贷款较2022年多增1.4万亿,两者合计多增2.4万亿,贡献了社融多增3.7万亿中的六成以上。另外特殊金融债券增加推动委托贷款上升、信托贷款同比少减、企业债券小幅恢复、人民币汇率升值推升外币贷款等都将推升社融增速。 从节奏来看,1季度社融增速或在底部徘徊,同比增速或在9.6%附近波动,趋势性回升或在2季度或之后。这一方面是因为稳增长政策有待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是由于2022年1季度基数效应,2022年开门红形成高基数约束了1季度社融增速的回升。而2季度虽然4月的低基数会推升社融增速,但5、6月的高基数同样会对社融同比形成一定抑制,特别是5、6月地方债的大量发行以及伴随的融资。社融较为顺畅的回升会在下半年。预计社融增速将从2023年中9.6%左右回升至年末的10.3%。 社融相对温和的回升对债市压力有限,如果2023年货币政策足够宽松,储蓄端依然保持较高增速,这可能会对债市形成更为利好的环境。2023年社融增速回升幅度温和,根据我们的预测,社融从2022年末的9.8%回升至2023年末的10.3%,回升幅度和绝对水平均相对有限,对债市压力有限。而如果2023年货币继续宽松,推动存款增速保持较高增长,M2增速同样有所回升,这将继续提升债市配置力量。 风险提示:假设存在偏差;政策力度超预期。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读懂社融,预测2023-230110(2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读懂社融,预测2023-230110(28页).pdf(2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读懂社融,预测2023》研报附件原文摘录)社融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总体度量指标,在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融是实体部门获得融资总规模的度量指标,能够反映全社会的融资情况。因而经常被作为经济分析中的先导指标,也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社融多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通常要求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适应。这反映着政策稳定宏观杠杆率的诉求。 社融的分项和口径。从统计上,社融分为存量和增量。社融包含诸多分项,主要分为四类:(1)表内信贷: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2)表外融资:包括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3)直接融资: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4)其他融资: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合同、贷款公司贷款、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和政府债券。事实上,社融初始制定时是作为过渡性的统计指标,所以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调整。例如2017-2019年逐步纳入各类政府债券。到目前为止,社融依然存在可改进的空间,例如可以考虑纳入境外债等。 如何分析社融的分项。本文对社融各分项统计口径、含义、相关指标等进行了全面分析阐释。从社融结构来看,贷款是最主要的部分,占到社融存量的60%以上。社融中贷款是对实体部门的贷款。除贷款之外,随着2022年政府债券发行量的攀升,政府债券成为社融中第二大分项,已经占到两成左右。除政府债券之外,企业债券也占到近一成比例。从结构来看,贷款、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合计占比在九成以上,是社融的绝对主体。非标一度在2013-2014年占社融两到三成比例,但2022年随着监管的强化,非标规模持续收缩,在增量贡献中持续为负。 社融的投向。我们将社融主要分项中贷款、政府债券以及企业债券的行业投向进行了拆分,尽量将融资拆分至基建、制造业、房地产和其他这几个大类行业。我们用上市银行数据和央行季度贷款投向拆分了贷款投向,用专项债投向拆分了政府债券投向,用企业发债资金用途拆分了企业债券投向。结果来看,投向基建的约占社融25%-30%,投向房地产约占15%-20%,投向制造业的占比30%左右,剩余为其它。 我们在对社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情况和未来政策,对2023年社融进行了预测。我们预计2023年新增社融35.5万亿,较2022年提升3.7万亿左右,同比增速会从2022年末的9.8%左右上升到2023年末的10.3%。可以看到,2023年宽信用前路漫漫,难度不小。需要相当大的政策力度才能较大幅度的提升社融增速。2023年社融增长依然主要依赖于政府债券和贷款,我们估计结构中政府债券较2022年多增近1万亿,贷款较2022年多增1.4万亿,两者合计多增2.4万亿,贡献了社融多增3.7万亿中的六成以上。另外特殊金融债券增加推动委托贷款上升、信托贷款同比少减、企业债券小幅恢复、人民币汇率升值推升外币贷款等都将推升社融增速。 从节奏来看,1季度社融增速或在底部徘徊,同比增速或在9.6%附近波动,趋势性回升或在2季度或之后。这一方面是因为稳增长政策有待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是由于2022年1季度基数效应,2022年开门红形成高基数约束了1季度社融增速的回升。而2季度虽然4月的低基数会推升社融增速,但5、6月的高基数同样会对社融同比形成一定抑制,特别是5、6月地方债的大量发行以及伴随的融资。社融较为顺畅的回升会在下半年。预计社融增速将从2023年中9.6%左右回升至年末的10.3%。 社融相对温和的回升对债市压力有限,如果2023年货币政策足够宽松,储蓄端依然保持较高增速,这可能会对债市形成更为利好的环境。2023年社融增速回升幅度温和,根据我们的预测,社融从2022年末的9.8%回升至2023年末的10.3%,回升幅度和绝对水平均相对有限,对债市压力有限。而如果2023年货币继续宽松,推动存款增速保持较高增长,M2增速同样有所回升,这将继续提升债市配置力量。 风险提示:假设存在偏差;政策力度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