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上汽集团-600104-系列点评五十八:自主环比向上 高端化提速-230110

文本预览:
上汽集团(600104) 事件概述 1 月 9 日,公司发布 2022 年 12 月产销快报:单月批发销量 53.6万辆,同比-18.8%,环比+8.9%; 1-12 月累计批发 530.3 万辆,同比-2.9%; 上汽大众 2022 年 12 月批发 12.2 万辆,同比-11.0%,环比+8.7%; 1-12 月累计批发 132.1 万辆,同比+6.3%; 上汽通用 2022 年 12 月批发 9.4 万辆,同比-41.4%,环比-8.5%; 1-12 月累计批发 117.0 万辆,同比-12.1%; 上汽乘用车 2022 年 12 月批发 8.7 万辆,同比-17.5%,环比+18.7%; 1-12 月累计批发 83.9 万辆,同比+4.8%; 上汽通用五菱 2022 年 12 月批发 19.4 万辆,同比-10.3%,环比+13.9%; 1-12 月累计批发 160.0 万辆,同比-3.6%。 分析判断: 终端平稳过渡 静待需求恢复 2022 年 12 月消费缓慢恢复, 2023 年需求仍有韧性。 疫情管控放开后消费水平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行业整体翘尾行情不明显,根据乘联会, 2022 年 12 月乘用车批发 227.3 万辆,同比-4.0%,环比+12%。公司 2022 年 12 月批发销量 53.6 万辆,同比-18.8%,环比+8.9%,表现弱于行业整体,主要因合资需求疲软。 我们判断 2022 年 12 月行业需求透支力度不明显, 2023 年需求有望逐步恢复。 自主环比向上 合资表现承压 自主环比有所提升,合资表现相对承压。 自主方面,上汽乘用车2022 年 12 月批发 8.7 万辆,同比-17.5%,环比+18.7%;上汽通用五菱 2022 年 12 月批发 19.4 万辆,同比-10.3%,环比+13.9%。新能源及出口为核心增长点。合资方面, 2022 年 12月上汽大众/通用分别批发 12.2/9.4 万辆,环比分别+8.7%/-8.5%。 我们判断合资燃油车终端库存较高,一定程度限制了年底批发上量, 2023 年份额预计仍将承压。 展望 2023,重磅车型预计驱动需求向上。 高端品牌方面,飞凡R7、 F7,智已 L7 和 LS7 预计将加速提升需求及品牌力。 2022年 12 月飞凡 R7 交付 1,523 辆, 环比+1.5%。 飞凡 F7 上市在即,定位中大型电动轿车, 新车提供 500km 和 600km 两种续航版本,竞争力再度提升。智已 LS7 已启动预售,目前订单超7000 个, 有望完善豪华 SUV 布局。我们判断智己和飞凡预计2023 年销量稳步上升并且会继续在豪华市场加速布局。 出口持续提升 新能源表现强势 海外销量保持上升,出口保持领先地位。 2022 年 12 月公司海外销量达 13.4 万辆,同比+42.9%,环比+20.8%,继续保持快速上升趋势。 2022 年累计海外销量达 101.7 万辆,同比+45.9%,继续保持国内行业领先地位。我们判断上汽集团自主新能源产品力相较欧洲本土主流车企更强, 欧洲已成为公司首个“十万辆级“区域市场, 将在 2023 年保持快速增长。 新能源表现强势,自主合资快速放量。 2022 年 12 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4.3 万辆,同比+51.6%,环比+10.2%; 2022 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 107.3 万辆,同比+46.5%。其中,上汽乘用车新能源车销量为 24.3 万辆,同比+50.0%;上汽大通新能源车销量为 3.7 万辆,同比+72.1%;上汽大众新能源车销量为 9.9 万辆,同比+72.7%;上汽通用新能源车销量为 4.9 万辆,同比+81.9%;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车销量为 62.2 万辆,同比+35.9%。 新能源加速渗透,我们判断公司新能源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 公司面临行业性缺芯的不可抗力、积极深化内功,在组织力、产品力两大维度全面优化,同时在用户运营和经验策略角度加速转型。公司底层技术扎实,平台化能力卓越,自主成长愈发清晰。随着芯片供应的逐渐改善,公司有望迎来自主+合资双轮驱动的新增长周期,乘用车龙头王者归来。 维持公司盈利预测不变,预计 2022-2024 年营收分别为 7,973/9,050/10,097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75/231/298 亿元。对应 EPS 为 1.50/1.98/2.55 元,对应2023 年 1 月 9 日 14.48 元/股的收盘价, PE 分别为 10/7/6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缺芯影响持续;车市下行风险;合资品牌下行风险;电动智能新车型落地不及预期;海外扩张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华西证券-上汽集团-600104-系列点评五十八:自主环比向上 高端化提速-230110(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西证券-上汽集团-600104-系列点评五十八:自主环比向上 高端化提速-230110(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华西证券《系列点评五十八:自主环比向上 高端化提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上汽集团(600104) 事件概述 1 月 9 日,公司发布 2022 年 12 月产销快报:单月批发销量 53.6万辆,同比-18.8%,环比+8.9%; 1-12 月累计批发 530.3 万辆,同比-2.9%; 上汽大众 2022 年 12 月批发 12.2 万辆,同比-11.0%,环比+8.7%; 1-12 月累计批发 132.1 万辆,同比+6.3%; 上汽通用 2022 年 12 月批发 9.4 万辆,同比-41.4%,环比-8.5%; 1-12 月累计批发 117.0 万辆,同比-12.1%; 上汽乘用车 2022 年 12 月批发 8.7 万辆,同比-17.5%,环比+18.7%; 1-12 月累计批发 83.9 万辆,同比+4.8%; 上汽通用五菱 2022 年 12 月批发 19.4 万辆,同比-10.3%,环比+13.9%; 1-12 月累计批发 160.0 万辆,同比-3.6%。 分析判断: 终端平稳过渡 静待需求恢复 2022 年 12 月消费缓慢恢复, 2023 年需求仍有韧性。 疫情管控放开后消费水平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行业整体翘尾行情不明显,根据乘联会, 2022 年 12 月乘用车批发 227.3 万辆,同比-4.0%,环比+12%。公司 2022 年 12 月批发销量 53.6 万辆,同比-18.8%,环比+8.9%,表现弱于行业整体,主要因合资需求疲软。 我们判断 2022 年 12 月行业需求透支力度不明显, 2023 年需求有望逐步恢复。 自主环比向上 合资表现承压 自主环比有所提升,合资表现相对承压。 自主方面,上汽乘用车2022 年 12 月批发 8.7 万辆,同比-17.5%,环比+18.7%;上汽通用五菱 2022 年 12 月批发 19.4 万辆,同比-10.3%,环比+13.9%。新能源及出口为核心增长点。合资方面, 2022 年 12月上汽大众/通用分别批发 12.2/9.4 万辆,环比分别+8.7%/-8.5%。 我们判断合资燃油车终端库存较高,一定程度限制了年底批发上量, 2023 年份额预计仍将承压。 展望 2023,重磅车型预计驱动需求向上。 高端品牌方面,飞凡R7、 F7,智已 L7 和 LS7 预计将加速提升需求及品牌力。 2022年 12 月飞凡 R7 交付 1,523 辆, 环比+1.5%。 飞凡 F7 上市在即,定位中大型电动轿车, 新车提供 500km 和 600km 两种续航版本,竞争力再度提升。智已 LS7 已启动预售,目前订单超7000 个, 有望完善豪华 SUV 布局。我们判断智己和飞凡预计2023 年销量稳步上升并且会继续在豪华市场加速布局。 出口持续提升 新能源表现强势 海外销量保持上升,出口保持领先地位。 2022 年 12 月公司海外销量达 13.4 万辆,同比+42.9%,环比+20.8%,继续保持快速上升趋势。 2022 年累计海外销量达 101.7 万辆,同比+45.9%,继续保持国内行业领先地位。我们判断上汽集团自主新能源产品力相较欧洲本土主流车企更强, 欧洲已成为公司首个“十万辆级“区域市场, 将在 2023 年保持快速增长。 新能源表现强势,自主合资快速放量。 2022 年 12 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4.3 万辆,同比+51.6%,环比+10.2%; 2022 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 107.3 万辆,同比+46.5%。其中,上汽乘用车新能源车销量为 24.3 万辆,同比+50.0%;上汽大通新能源车销量为 3.7 万辆,同比+72.1%;上汽大众新能源车销量为 9.9 万辆,同比+72.7%;上汽通用新能源车销量为 4.9 万辆,同比+81.9%;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车销量为 62.2 万辆,同比+35.9%。 新能源加速渗透,我们判断公司新能源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 公司面临行业性缺芯的不可抗力、积极深化内功,在组织力、产品力两大维度全面优化,同时在用户运营和经验策略角度加速转型。公司底层技术扎实,平台化能力卓越,自主成长愈发清晰。随着芯片供应的逐渐改善,公司有望迎来自主+合资双轮驱动的新增长周期,乘用车龙头王者归来。 维持公司盈利预测不变,预计 2022-2024 年营收分别为 7,973/9,050/10,097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75/231/298 亿元。对应 EPS 为 1.50/1.98/2.55 元,对应2023 年 1 月 9 日 14.48 元/股的收盘价, PE 分别为 10/7/6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缺芯影响持续;车市下行风险;合资品牌下行风险;电动智能新车型落地不及预期;海外扩张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