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2022年信用债违约复盘:今年的违约有何不同?-221231

文本预览:
2022 年展期债券明显增加,实质性违约债券边际减少。截至 12 月 14 日,今年共有 308 只债券违约或展期,违约日债券余额合计 4236 亿元。 其中 152只债券,合计 1674 亿元为展期,较去年 74 只债券,合计 682 亿元,明显增加。其中 156 只债券,2562 亿元实质性违约,较去年 200 只债券,合计2792 亿元,边际减少,发行人通过展期缓解兑付压力的情况增加。而从历史数据来看,债券展期后兑付比例很低,随着时间推移,多数债券将持续展期或转化为实质性违约。 新增违约主体:民营房企为主,境外债违约增加。截至 12 月 14 日,今年98 家主体违约,59 家为首次违约,其中展期主体明显增加,30 家为实质性违约,29 家为展期。新增违约主体集中在房地产行业,59 家违约主体中 50家为房地产企业,而其他行业今年的违约风险相对可控。首次违约主体的境外债违约占比较高,今年 59 家首次违约主体中 26 家的违约债券为境外债。地产主体的大面积暴雷,是宏观经济低迷和行业下行周期中,信用风险加速出清的结果,民营房企在本轮违约潮中首当其冲。疫情发生以来,经济增长乏力,居民收入承压,叠加 2021 年以来政策端收紧,融资渠道收缩,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持续下行,缺乏外部支持、融资弹性较弱的民企在本轮违约潮中遭受了极大冲击。 民营房企销售端与融资端的大幅下滑,直接导致了违约房企的现金流枯竭。融资方面,民营房企境内债自 2020Q3 起净融资持续为负,房企中资美元债净融资连续 5 个季度为负。销售方面,民营房企今年前三季度销售情况同比大幅下滑。销售收入下滑,与融资渠道变窄,导致房企资金周转困难,违约房企近两年现金流基本大额净流出,现金流逐渐枯竭,最终导致债务偿付无法接续。 除地产行业外,今年还有 9 家新增违约主体,我们在第四部分详细梳理了 9家主体的情况,总结出以下特点:1)受累于疫情反复和地产行业下行,新增违约主体的行业景气度大多下行,公司经营层面恶化,典型的如红星美凯龙、武汉当代系和重庆中科。2)部分主体高杠杆激进扩张,融资环境收缩时难以债务滚续,典型的如红星美凯龙、武汉当代系、信中利。3)关注实控人风险以及内部治理风险,典型的如信中利、中静新华。 展望 2023 年, 明年房地产行业或边际修复, 但预计违约压力仍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民营房企违约风险或将有所持续。近期,稳定地产市场政策密集加码出台,从保交楼和保需求转向保主体,行业资金状况边际改善。随着政策效果显现、疫情影响减弱,明年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企稳。但市场信心和信用资质难以迅速修复,政策端向销售端传导仍有待观察,且明年房地产行业境内外债券到期压力不小,未来市场将在分化中改善,预计房地产行业的民企风险出清仍将有所持续。行业方面,结合今年前三季度的盈利情况、现金流、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预计未来行业信用仍将分化,建议关注明年房地产、农林牧渔、非银金融、社会服务、计算机等行业风险。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数据搜集存在误差。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2022年信用债违约复盘:今年的违约有何不同?-221231(2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2022年信用债违约复盘:今年的违约有何不同?-221231(23页).pdf(2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2022年信用债违约复盘:今年的违约有何不同?》研报附件原文摘录)2022 年展期债券明显增加,实质性违约债券边际减少。截至 12 月 14 日,今年共有 308 只债券违约或展期,违约日债券余额合计 4236 亿元。 其中 152只债券,合计 1674 亿元为展期,较去年 74 只债券,合计 682 亿元,明显增加。其中 156 只债券,2562 亿元实质性违约,较去年 200 只债券,合计2792 亿元,边际减少,发行人通过展期缓解兑付压力的情况增加。而从历史数据来看,债券展期后兑付比例很低,随着时间推移,多数债券将持续展期或转化为实质性违约。 新增违约主体:民营房企为主,境外债违约增加。截至 12 月 14 日,今年98 家主体违约,59 家为首次违约,其中展期主体明显增加,30 家为实质性违约,29 家为展期。新增违约主体集中在房地产行业,59 家违约主体中 50家为房地产企业,而其他行业今年的违约风险相对可控。首次违约主体的境外债违约占比较高,今年 59 家首次违约主体中 26 家的违约债券为境外债。地产主体的大面积暴雷,是宏观经济低迷和行业下行周期中,信用风险加速出清的结果,民营房企在本轮违约潮中首当其冲。疫情发生以来,经济增长乏力,居民收入承压,叠加 2021 年以来政策端收紧,融资渠道收缩,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持续下行,缺乏外部支持、融资弹性较弱的民企在本轮违约潮中遭受了极大冲击。 民营房企销售端与融资端的大幅下滑,直接导致了违约房企的现金流枯竭。融资方面,民营房企境内债自 2020Q3 起净融资持续为负,房企中资美元债净融资连续 5 个季度为负。销售方面,民营房企今年前三季度销售情况同比大幅下滑。销售收入下滑,与融资渠道变窄,导致房企资金周转困难,违约房企近两年现金流基本大额净流出,现金流逐渐枯竭,最终导致债务偿付无法接续。 除地产行业外,今年还有 9 家新增违约主体,我们在第四部分详细梳理了 9家主体的情况,总结出以下特点:1)受累于疫情反复和地产行业下行,新增违约主体的行业景气度大多下行,公司经营层面恶化,典型的如红星美凯龙、武汉当代系和重庆中科。2)部分主体高杠杆激进扩张,融资环境收缩时难以债务滚续,典型的如红星美凯龙、武汉当代系、信中利。3)关注实控人风险以及内部治理风险,典型的如信中利、中静新华。 展望 2023 年, 明年房地产行业或边际修复, 但预计违约压力仍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民营房企违约风险或将有所持续。近期,稳定地产市场政策密集加码出台,从保交楼和保需求转向保主体,行业资金状况边际改善。随着政策效果显现、疫情影响减弱,明年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企稳。但市场信心和信用资质难以迅速修复,政策端向销售端传导仍有待观察,且明年房地产行业境内外债券到期压力不小,未来市场将在分化中改善,预计房地产行业的民企风险出清仍将有所持续。行业方面,结合今年前三季度的盈利情况、现金流、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预计未来行业信用仍将分化,建议关注明年房地产、农林牧渔、非银金融、社会服务、计算机等行业风险。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数据搜集存在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