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策略周报:“扩内需”行情的典型特征-221218

文本预览:
关于2023年的政策定调愈发清晰,在出口增速转负后,内需的提振无疑成为明年经济的主要倚重,历史上,典型的“扩内需”行情都有哪些,对我们有何参照?重要会议落地后,下一步又该关注什么? 现实仍弱、交易降温,依旧是大盘占优、消费占优。12月月报我们提出了“饵兵勿食”:现阶段市场的核心动力,来自于风险的再定价,而不是真实需求的转好;这就意味着当下的行情,低吸可能比追高更合适。过去两周,在强预期和弱现实的对抗下,大盘冲高整固;全A指数已跌回12月月初的起点,结构上依旧是大盘占优、消费占优。 从近期政策信号看,“扩内需”已成明年重中之重。11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速已经跌至-8.7%,而从领先指标来看,明年外需面临的压力只会进一步加剧。关于近期的政策信号,我们认为:1、扩大内需,无疑是明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以往消费行业更多体现出后周期属性,但由于本轮经济修复路径的特殊性,消费的复苏或将前置出现。2、由于经济活动正常化、居民收入预期企稳、房企资产负债表修复都需要一定时间,经济从触底到复苏可能会比以往需要更长的时间。3、考虑到民营经济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明年针对包括互联网平台在内的收缩政策有望实质性转向。 “扩内需”行情,有什么典型特征?事实上,不仅是当下;历史上每当出口周期转负后,也都对应流动性宽松以及内需政策的全面发力:2008年四季度出口增速大降,同年11月国常会提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2014年外需压力开始显现,同年9月央行、银监会出台针对房地产的“930”新政;2018年末起出口增速再度大降,2019年初央行宣布全面降准。 落脚到A股,这种典型的“出口转负、内需发力”宏观组合下的行情特征可以归纳如下:1)受益于政策的全面发力以及流动性宽松,A股各宽基指数整体涨幅明显;2)市场风格整体偏向大盘蓝筹,以金融周期、消费为代表的内需依赖型行业普遍获得超额收益;3)具体来看,2009年、2014年是以金融、周期为代表的传统政策导向型行业更具优势,而2019年政策相对克制、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强的环境下,则是后周期的消费领涨。 从预期到现实——结构不变,节奏从缓。过去1个半月,全A的风险溢价迎来显著修复,现已脱离一倍标准差区间;期间,【地产、美元、疫情】三大贝塔是主要进攻方向。显然,拔估值是这一阶段市场的主要推动。 跨年阶段,我们大概率会迎来由预期向现实的转换,对此我们的建议是:结构不变,节奏从缓。过去的一个半月内,我们看到了三条清晰的演进路线:房企纾困——房企信用债以及地产建材保险等股票的上涨;疫情优化——出行链、线下消费上涨;来年增长预期改善——利率债下跌、消费核心资产接力。但依然改变不了现阶段“预期到位、现实缺位”的事实。 总之,攻守转换的大势已经形成,所谓饵兵勿食,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追高而受挫,并不是要系统性调整思路。总结下来,我们将11月“以矛为主”的进攻型策略,重新转换为“矛盾结合”的哑铃型策略: 矛——贝塔反转:地产/保险/建材(信用反转)、医药/医疗器械/线下零售(疫情优化)、黄金/恒生科技(“西落”盼“东升”)。 盾——景气&安全:储能、工业母机、计算机。 风险提示:1、疫情发展失控;2、经济大幅衰退;3、政策超预期变化。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策略周报:“扩内需”行情的典型特征-221218(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策略周报:“扩内需”行情的典型特征-221218(13页).pdf(1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策略周报:“扩内需”行情的典型特征》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关于2023年的政策定调愈发清晰,在出口增速转负后,内需的提振无疑成为明年经济的主要倚重,历史上,典型的“扩内需”行情都有哪些,对我们有何参照?重要会议落地后,下一步又该关注什么? 现实仍弱、交易降温,依旧是大盘占优、消费占优。12月月报我们提出了“饵兵勿食”:现阶段市场的核心动力,来自于风险的再定价,而不是真实需求的转好;这就意味着当下的行情,低吸可能比追高更合适。过去两周,在强预期和弱现实的对抗下,大盘冲高整固;全A指数已跌回12月月初的起点,结构上依旧是大盘占优、消费占优。 从近期政策信号看,“扩内需”已成明年重中之重。11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速已经跌至-8.7%,而从领先指标来看,明年外需面临的压力只会进一步加剧。关于近期的政策信号,我们认为:1、扩大内需,无疑是明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以往消费行业更多体现出后周期属性,但由于本轮经济修复路径的特殊性,消费的复苏或将前置出现。2、由于经济活动正常化、居民收入预期企稳、房企资产负债表修复都需要一定时间,经济从触底到复苏可能会比以往需要更长的时间。3、考虑到民营经济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明年针对包括互联网平台在内的收缩政策有望实质性转向。 “扩内需”行情,有什么典型特征?事实上,不仅是当下;历史上每当出口周期转负后,也都对应流动性宽松以及内需政策的全面发力:2008年四季度出口增速大降,同年11月国常会提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2014年外需压力开始显现,同年9月央行、银监会出台针对房地产的“930”新政;2018年末起出口增速再度大降,2019年初央行宣布全面降准。 落脚到A股,这种典型的“出口转负、内需发力”宏观组合下的行情特征可以归纳如下:1)受益于政策的全面发力以及流动性宽松,A股各宽基指数整体涨幅明显;2)市场风格整体偏向大盘蓝筹,以金融周期、消费为代表的内需依赖型行业普遍获得超额收益;3)具体来看,2009年、2014年是以金融、周期为代表的传统政策导向型行业更具优势,而2019年政策相对克制、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强的环境下,则是后周期的消费领涨。 从预期到现实——结构不变,节奏从缓。过去1个半月,全A的风险溢价迎来显著修复,现已脱离一倍标准差区间;期间,【地产、美元、疫情】三大贝塔是主要进攻方向。显然,拔估值是这一阶段市场的主要推动。 跨年阶段,我们大概率会迎来由预期向现实的转换,对此我们的建议是:结构不变,节奏从缓。过去的一个半月内,我们看到了三条清晰的演进路线:房企纾困——房企信用债以及地产建材保险等股票的上涨;疫情优化——出行链、线下消费上涨;来年增长预期改善——利率债下跌、消费核心资产接力。但依然改变不了现阶段“预期到位、现实缺位”的事实。 总之,攻守转换的大势已经形成,所谓饵兵勿食,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追高而受挫,并不是要系统性调整思路。总结下来,我们将11月“以矛为主”的进攻型策略,重新转换为“矛盾结合”的哑铃型策略: 矛——贝塔反转:地产/保险/建材(信用反转)、医药/医疗器械/线下零售(疫情优化)、黄金/恒生科技(“西落”盼“东升”)。 盾——景气&安全:储能、工业母机、计算机。 风险提示:1、疫情发展失控;2、经济大幅衰退;3、政策超预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