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纺织服装与化妆品行业周报:11月服装、化妆品零售走弱,扩大内需战略出台、期待提振消费-221217

《光大证券-纺织服装与化妆品行业周报:11月服装、化妆品零售走弱,扩大内需战略出台、期待提振消费-221217(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纺织服装与化妆品行业周报:11月服装、化妆品零售走弱,扩大内需战略出台、期待提振消费-221217(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光大证券《纺织服装与化妆品行业周报:11月服装、化妆品零售走弱,扩大内需战略出台、期待提振消费》研报附件原文摘录)22年10月社零数据:2022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5.90%、低于Wind市场一致预期、降幅相较10月扩大5.40PCT,1~11月累计同比下滑0.10%。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11月单月同比下滑15.60%、降幅相较10月扩大8.10PCT,1~11月累计同比下滑5.80%;化妆品零售额11月同比下滑4.60%、降幅相较10月扩大0.90PCT,1~11月累计同比下滑3.10%。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出台: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旨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规划从八个方面提出扩大内需的主要举措,其中“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措施中提出:1)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包括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促进民族品牌加强同国际标准接轨,充分衔接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国内供应等。2)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包括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建设国家步道体系,推动体育公园建设等。“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具体措施中提出: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造中国品牌,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宣传推介国货精品等。 行情回顾:纺织服装板块:上周(2022年12月12日~12月16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指数涨幅分别为-1.22%、-1.80%、-1.10%,纺织服装板块下跌0.61%,位列31个申万一级行业的第9位;其中纺织制造板块下跌0.68%、服装家纺板块下跌0.20%。过去一个月(2022年11月16日~12月16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指数涨幅分别为+1.08%、-0.50%、+2.28%,纺织服装板块上涨5.24%,位列31个申万一级行业的第7位。 化妆品板块:上周化妆品板块上涨1.27%、跑赢沪深300指数2.37PCT。过去一个月化妆品板块下跌0.81%、跑输沪深300指数3.09PCT。与申万一级31个行业对比来看,过去一周化妆品板块涨幅位列第3位、过去一个月涨幅位列第20位。 行业新闻及重点公司动态:Lululemon于FY2022Q3收入同比增长31%;森马服饰举办首次海外招商发布会;丸美股份拟与北京纵横金鼎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投资青岛茂达股权投资合伙企业,该基金计划总规模为4000万元,重点关注美丽消费事业相关领域;花西子第一家全球旗舰店正式在杭州开业;雅诗兰黛中国创新研发中心在上海正式揭幕;美丽田园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投资建议:1)纺织服装行业:下游品牌服饰方面,11月社零数据压力仍较大、环比10月走弱,但疫情防控政策松绑、继续期待未来出行等活动常态化、线下客流恢复以及终端消费需求的逐步复苏。我们继续建议从长期赛道景气度和品牌力的角度,推荐运动服饰龙头,包括安踏体育、李宁、特步国际,同时在其他服装家纺领域我们建议从品类的消费特性和品牌粘性出发,推荐高端运动时尚代表比音勒芬,男装龙头海澜之家,羽绒服细分赛道龙头波司登,家纺龙头罗莱生活等。另外,短期从防疫需求带来较高业绩确定性的角度,推荐医疗业务和日用消费品业务双轮驱动的稳健医疗。上游纺织制造方面,短期受国内疫情反复影响内需压力仍存,外需方面出口数据10月以来走弱、11月仍有较大压力,海外经济和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亦持续存在、需继续关注制造类企业订单端变化以及下游品牌客户的去库存进展,且国内疫情形势变化、短期需关注国内产能的到岗率。我们认为全球化布局的纺织制造细分行业龙头长期逻辑不会受到短期波动的干扰,长期推荐华利集团、申洲国际、伟星股份。再者从股息回报的角度建议关注高股息率、低估值的稳健型标的。 2)化妆品行业:双十一落幕后行业需求端短期相对缺乏惊喜。从10月社零数据、“双11”大促和11月淘系数据表现来看,虽然总体化妆品需求局面亦偏弱,但品牌层面表现分化,仍有尖子生跑赢行业大盘,且我们观察到产品力越来越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考量,部分传统国货品牌凭借多年研发耕耘、结合营销转型线上和拓展年轻客群,在“双11”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我们维持前期观点,继续推荐产品力强的珀莱雅、贝泰妮以及老牌国货集团上海家化。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疫情反复或者极端天气致终端消费疲软,影响服装、化妆品等产品的消费需求;行业竞争加剧,国外龙头品牌进行价格战,会对国内对标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电商平台流量增速放缓以及流量成本上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