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2023年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大国博弈下的新起点-221216

文本预览:
(一)大类资产表现:滞胀到衰退,金融条件持续收紧 市场冲击因素:能源供给冲击和金融条件收紧,美元和美债冲击。 大类资产表现:除能源、粮食外的大宗、权益、非美货币除卢布悉数走弱。 美元和美债:10月21日盘中,10Y美债达到4.34%,11月2Y美债盘中达到4.896%。美元强势。 利率和汇率:卢布结算令后卢布成最强货币,数字货币表现最差。美元对主要币种汇率冲击大,日元跌幅超20%。 大宗商品:能源和粮食表现亮眼。原油价格和铜的表现背离,体现上游供给冲击和下游需求萎缩的滞胀逻辑。 权益市场:美债利率大幅上行估值和业绩的双重压力悉数下跌,科技股领跌,印度、英国股市四季度转正。 2022年正收益资产:卢布、美元、能源、印度等股市。市场与2018年流动性冲击相似,但结构性差异也很明显。 权益市场:表现最相似,科技股领跌,但本轮美股跌幅更大。 汇率、利率冲击:美债利率上行幅度更大,对黄金冲击有限,对各国债市和汇率冲击更大。 大宗商品:贵金属、工业金属表现较差,但受供给冲击明显的品种,能源、粮食、铁矿石、锌等表现相对较好。 (二)美债—大类资产定价的锚 市场冲击因素:能源供给冲击和金融条件收紧,美元和美债冲击。 美债利率—资产定价的锚:分阶段上半年、7月到10月底、10月底以后。上半年滞胀逻辑,下半年原油价格见顶回落,10月底以后美债利率似乎见拐点,各类资产同步变动。 汇率、利率:加息预期变化主导,10月底美债冲高回落,美元由强转弱,非美货币压制减轻转而走强。权益市场:股指多数在10Y美债10月21日冲高后一周见底。多因素促使恒生科技、欧股强劲,美股表现一般。大宗亦有所表现。 (三)2022研报关注和预判:前瞻性、准确性突出 年度、季度等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报告 2022年初提出上半年控风险,下半年博收益投资策略观点:2022年度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报告:极致后的新常态(全文),2022/1/21四张图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激进但在情理之中。上半年美加息、缩表预期差扰动市场,打压估值,波动较大,下半年波动降低。国内节奏大致匹配,上半年政策释放期,债市顺风,下半年经济企稳迹象进一步明确,权益市场或有表现。 2022春季投资策略:供给冲击&金融条件收紧,动荡格局下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提出市场两大驱动因素,能源供给冲击滞胀风险加大,流动性边际收紧加速制约经济和风险偏好。 2022年中策略:去美元化进程加速背景下大类资产研判,提出去美元化背景下美债利率上行风险较以往更大。上半年美债利率大幅上行,一方面是通胀上行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强化推升,另一方面对俄制裁的反噬,带来美元信用货币体系和贸易结算体系更大的挑战,各国抛售美债加速,进一步推升了美债利率的涨幅。下半年叠加缩表,美债利率上行风险依旧较大,加大全球利率上行压力和债务风险,叠加衰退风险加大,打压风险资产。 7月和9月专题报告:国际、国内周期研判大类资产 国际周期:2022/7/21以史为鉴:从美国50年周期看大类资产走向,2020年以后极致的周期和当前的定位。通过历史周期的大类资产表现推演,目前通胀压力仍未缓解,加息周期未结束,经济确定下行,总体处于股债商品悉数下跌阶段,现金最优。 国内周期:2022/9/5长期利率的定价与经济周期的看法,实体经济决定的利率水平底部位置或向下突破。外贸数据印证外需放缓,海外衰退演绎。总需求萎缩与结构性需求增长意味着总量风险、结构机会,债市仍优。 10月底预判美联储政策预期曲线接近顶部,对市场冲击将降低: 2022/9/27大类资产配置专题:如何看美债?周期定位美债具有配置价值 2022/10/26央行抛压与博弈下的美债市场——如何看美债?报告之二,10月汇率、利率市场的极度波动,外溢效应,美债遭遇全球央行抛售,流动性极差,重点关注博弈之下,美联储的预期引导边际变化,政策利率预期曲线顶部基本确认,11月议息会议会有一些好消息。 (四)2023年度策略我们关注和回答的核心问题 一、国际经济、金融周期定位和资产表现 美加息周期末期,市场的风险在哪?加息周期末期,利率抬升的边际冲击降低,但利率高位的维持,确定性进入信用紧缩周期。 信用紧缩周期叠加,市场会如何走?大宗商品、股市和债市。 二、2022年的地缘冲突和大国博弈,带给美元体系的资产定价逻辑的改变? 美元、美债、黄金和原油。 三、中国市场股、债行情研判 中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企业盈利水平的关系?美债周期如何起作用? 影响中国经济的几大核心因素会怎么样?消费的拖累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看? 逆全球化加速背景下大国博弈加剧,中国制造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看待2022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股债跷跷板是否继续演绎?
展开>>
收起<<
《中国银河-2023年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大国博弈下的新起点-221216(5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河-2023年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大国博弈下的新起点-221216(55页).pdf(5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2023年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大国博弈下的新起点》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一)大类资产表现:滞胀到衰退,金融条件持续收紧 市场冲击因素:能源供给冲击和金融条件收紧,美元和美债冲击。 大类资产表现:除能源、粮食外的大宗、权益、非美货币除卢布悉数走弱。 美元和美债:10月21日盘中,10Y美债达到4.34%,11月2Y美债盘中达到4.896%。美元强势。 利率和汇率:卢布结算令后卢布成最强货币,数字货币表现最差。美元对主要币种汇率冲击大,日元跌幅超20%。 大宗商品:能源和粮食表现亮眼。原油价格和铜的表现背离,体现上游供给冲击和下游需求萎缩的滞胀逻辑。 权益市场:美债利率大幅上行估值和业绩的双重压力悉数下跌,科技股领跌,印度、英国股市四季度转正。 2022年正收益资产:卢布、美元、能源、印度等股市。市场与2018年流动性冲击相似,但结构性差异也很明显。 权益市场:表现最相似,科技股领跌,但本轮美股跌幅更大。 汇率、利率冲击:美债利率上行幅度更大,对黄金冲击有限,对各国债市和汇率冲击更大。 大宗商品:贵金属、工业金属表现较差,但受供给冲击明显的品种,能源、粮食、铁矿石、锌等表现相对较好。 (二)美债—大类资产定价的锚 市场冲击因素:能源供给冲击和金融条件收紧,美元和美债冲击。 美债利率—资产定价的锚:分阶段上半年、7月到10月底、10月底以后。上半年滞胀逻辑,下半年原油价格见顶回落,10月底以后美债利率似乎见拐点,各类资产同步变动。 汇率、利率:加息预期变化主导,10月底美债冲高回落,美元由强转弱,非美货币压制减轻转而走强。权益市场:股指多数在10Y美债10月21日冲高后一周见底。多因素促使恒生科技、欧股强劲,美股表现一般。大宗亦有所表现。 (三)2022研报关注和预判:前瞻性、准确性突出 年度、季度等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报告 2022年初提出上半年控风险,下半年博收益投资策略观点:2022年度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报告:极致后的新常态(全文),2022/1/21四张图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激进但在情理之中。上半年美加息、缩表预期差扰动市场,打压估值,波动较大,下半年波动降低。国内节奏大致匹配,上半年政策释放期,债市顺风,下半年经济企稳迹象进一步明确,权益市场或有表现。 2022春季投资策略:供给冲击&金融条件收紧,动荡格局下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提出市场两大驱动因素,能源供给冲击滞胀风险加大,流动性边际收紧加速制约经济和风险偏好。 2022年中策略:去美元化进程加速背景下大类资产研判,提出去美元化背景下美债利率上行风险较以往更大。上半年美债利率大幅上行,一方面是通胀上行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强化推升,另一方面对俄制裁的反噬,带来美元信用货币体系和贸易结算体系更大的挑战,各国抛售美债加速,进一步推升了美债利率的涨幅。下半年叠加缩表,美债利率上行风险依旧较大,加大全球利率上行压力和债务风险,叠加衰退风险加大,打压风险资产。 7月和9月专题报告:国际、国内周期研判大类资产 国际周期:2022/7/21以史为鉴:从美国50年周期看大类资产走向,2020年以后极致的周期和当前的定位。通过历史周期的大类资产表现推演,目前通胀压力仍未缓解,加息周期未结束,经济确定下行,总体处于股债商品悉数下跌阶段,现金最优。 国内周期:2022/9/5长期利率的定价与经济周期的看法,实体经济决定的利率水平底部位置或向下突破。外贸数据印证外需放缓,海外衰退演绎。总需求萎缩与结构性需求增长意味着总量风险、结构机会,债市仍优。 10月底预判美联储政策预期曲线接近顶部,对市场冲击将降低: 2022/9/27大类资产配置专题:如何看美债?周期定位美债具有配置价值 2022/10/26央行抛压与博弈下的美债市场——如何看美债?报告之二,10月汇率、利率市场的极度波动,外溢效应,美债遭遇全球央行抛售,流动性极差,重点关注博弈之下,美联储的预期引导边际变化,政策利率预期曲线顶部基本确认,11月议息会议会有一些好消息。 (四)2023年度策略我们关注和回答的核心问题 一、国际经济、金融周期定位和资产表现 美加息周期末期,市场的风险在哪?加息周期末期,利率抬升的边际冲击降低,但利率高位的维持,确定性进入信用紧缩周期。 信用紧缩周期叠加,市场会如何走?大宗商品、股市和债市。 二、2022年的地缘冲突和大国博弈,带给美元体系的资产定价逻辑的改变? 美元、美债、黄金和原油。 三、中国市场股、债行情研判 中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企业盈利水平的关系?美债周期如何起作用? 影响中国经济的几大核心因素会怎么样?消费的拖累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看? 逆全球化加速背景下大国博弈加剧,中国制造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看待2022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股债跷跷板是否继续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