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证期货-工业硅上市系列专题-四-:有机硅需求侧-221213

文本预览:
有机硅产业链:生产流程复杂,利润分布均匀 有机硅是指含有硅碳键(Si-C)、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团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一大门类化合物。有机硅产业链可划分为上游原材料、有机硅单体、有机硅中间体、有机硅产品和终端应用五个部分,核心环节是有机硅单体及中间体的制备。利润方面,不同产业链位置企业利润差异较大,行业利润分配较为均匀。 有机硅需求侧:性质决定用途,终端应用丰富 有机硅下游产品以硅橡胶为主,其次是硅油、硅树脂。其中室温胶下游以建筑领域为主,新能源及电子次之;高温胶主要应用于电子、电线电缆、绝缘子;硅油则通常使用于纺织、日化及化工领域。倒推不同终端领域的产品需求,建筑领域主要用到硅橡胶,电子电器领域可用到硅橡胶、硅树脂,电力及新能源则同时对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存在需求。 有机硅消费预测:建筑比重领先,新兴产业或为重要引擎 有机硅产品终端应用覆盖建筑建材、电力电子电气、医疗美妆日化等生产生活重要领域,在光伏、新能源车、电子电器等新兴产业有望实现快速放量增长。 建筑用胶增量:拆解为玻璃幕墙、中空玻璃、房屋室内外装饰装修、装配式建筑新增用胶四部分,综合测算2025年用胶量达89.6万吨。光伏用胶增量:用在光伏组件中边框的密封和逆变器、接线盒的灌封,2025年光伏用胶量或达25.2-30.8万吨。 汽车用胶增量:新能源车单车用胶量远高于传统汽车,结合渗透率提升,2025年新能源车用胶量15.4万吨,汽车总用胶量20.3万吨。电力&电子电器:电力行业用胶包括输变电网线的电缆附件、绝缘子、电缆绝缘材料,2025年电力用胶量19.1万吨;电子电器方面则包括电路敏感元器件、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用胶量约22.3万吨。 投资意见与建议 2022-2030年国内有机硅需求保持稳健增长,其中初级消费品仍以聚硅氧烷为主。预计2022-2025年国内聚硅氧烷消费量为128、140、155、171万吨,2030年可达279万吨。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光伏、装配式建筑以及电力电缆对有机硅的需求增量。预计2022-2023年国内聚硅氧烷产量约为171、190万吨,假设出口量分别在36、38万吨左右,则2022-2023年国内聚硅氧烷均出现过剩,过剩量分别约为7、12万吨。 风险提示: 下游消费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东证期货-工业硅上市系列专题-四-:有机硅需求侧-221213(5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证期货-工业硅上市系列专题-四-:有机硅需求侧-221213(55页).pdf(5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东证期货《工业硅上市系列专题(四):有机硅需求侧》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有机硅产业链:生产流程复杂,利润分布均匀 有机硅是指含有硅碳键(Si-C)、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团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一大门类化合物。有机硅产业链可划分为上游原材料、有机硅单体、有机硅中间体、有机硅产品和终端应用五个部分,核心环节是有机硅单体及中间体的制备。利润方面,不同产业链位置企业利润差异较大,行业利润分配较为均匀。 有机硅需求侧:性质决定用途,终端应用丰富 有机硅下游产品以硅橡胶为主,其次是硅油、硅树脂。其中室温胶下游以建筑领域为主,新能源及电子次之;高温胶主要应用于电子、电线电缆、绝缘子;硅油则通常使用于纺织、日化及化工领域。倒推不同终端领域的产品需求,建筑领域主要用到硅橡胶,电子电器领域可用到硅橡胶、硅树脂,电力及新能源则同时对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存在需求。 有机硅消费预测:建筑比重领先,新兴产业或为重要引擎 有机硅产品终端应用覆盖建筑建材、电力电子电气、医疗美妆日化等生产生活重要领域,在光伏、新能源车、电子电器等新兴产业有望实现快速放量增长。 建筑用胶增量:拆解为玻璃幕墙、中空玻璃、房屋室内外装饰装修、装配式建筑新增用胶四部分,综合测算2025年用胶量达89.6万吨。光伏用胶增量:用在光伏组件中边框的密封和逆变器、接线盒的灌封,2025年光伏用胶量或达25.2-30.8万吨。 汽车用胶增量:新能源车单车用胶量远高于传统汽车,结合渗透率提升,2025年新能源车用胶量15.4万吨,汽车总用胶量20.3万吨。电力&电子电器:电力行业用胶包括输变电网线的电缆附件、绝缘子、电缆绝缘材料,2025年电力用胶量19.1万吨;电子电器方面则包括电路敏感元器件、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用胶量约22.3万吨。 投资意见与建议 2022-2030年国内有机硅需求保持稳健增长,其中初级消费品仍以聚硅氧烷为主。预计2022-2025年国内聚硅氧烷消费量为128、140、155、171万吨,2030年可达279万吨。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光伏、装配式建筑以及电力电缆对有机硅的需求增量。预计2022-2023年国内聚硅氧烷产量约为171、190万吨,假设出口量分别在36、38万吨左右,则2022-2023年国内聚硅氧烷均出现过剩,过剩量分别约为7、12万吨。 风险提示: 下游消费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