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期货-固定收益-国债-专题报告:读懂央行的“眼色”系列之六:关于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221207

《中信期货-固定收益-国债-专题报告:读懂央行的“眼色”系列之六:关于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221207(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期货-固定收益-国债-专题报告:读懂央行的“眼色”系列之六:关于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221207(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信期货《固定收益(国债)专题报告:读懂央行的“眼色”系列之六:关于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本篇我们聚焦规律六,关于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 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的本质是央行调节银行扩表的流动性、利率、资本约束来实现“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这一中长期目标; 如何调节上述约束的过程就是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调节流动性约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降准、结构性工具额度等,调节利率约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降息、结构性工具利率等,调节资本约束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永续债为突破口; 从另一个角度,按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金融机构的资产端还是负债端,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还可分为直接调控工具和间接调控工具; 实践中,判断货币政策操作思路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一个常用框架是倒推法,即根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判断后续货币政策整体取向,再根据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判断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需考虑货币政策四大任务中的相互制约; 目前银行扩表所面临的主要是利率约束,而利率约束本质上是需求约束,这一点从年初“三重压力”表述,一直延续至今; 按照央行的表述和动作,目前信用扩张的重要对象一是民营小微企业、二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三是房地产行业。然而银行向来规避小微企业,制造业处于盈利下行周期,房地产行业风险仍未有效出清,想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信贷流向上述领域有较大难度,需要央行直接调控金融机构资产配置行为。 对应到货币政策工具上,将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借款等非总量型工具为主,采取“激励相容”、“先贷后借”的机制设计,实现定向宽信用。在总量工具(降准、降息)使用上将更加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