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招商银行-区域观察:深圳的消费往何处去?-221130

上传日期:2022-12-05 18:08:08 / 研报作者:程春晓 / 分享者:1007877
研报附件
招商银行-区域观察:深圳的消费往何处去?-221130.pdf
大小:226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招商银行-区域观察:深圳的消费往何处去?-221130

招商银行-区域观察:深圳的消费往何处去?-221130
文本预览:

《招商银行-区域观察:深圳的消费往何处去?-221130(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商银行-区域观察:深圳的消费往何处去?-221130(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招商银行《区域观察:深圳的消费往何处去?》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随着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深圳今年提出了“至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举措。从政策视角来看,深圳在国际消费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具备良好基础,消费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将愈加重要。然而,从中微观数据观察,与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等城市相比,深圳的消费市场和消费行为有明显不同,深圳消费的诸多领域未来需要优化提升。   一、哪些数据与我们的认知相一致?   谈论深圳,人们首先想到的标签是“打工之城”“赚钱之都”,与“消费中心”仿佛相去甚远。中观数据也佐证了我们的这一认知。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消费市场规模小,对消费资源的聚集能力还亟待培育。作为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三的城市,深圳2022年前三季度的社零总额仅达到7079.6亿元。社零总额不仅反映出本地消费市场的活跃程度,也体现了对周边城市消费资源的聚集能力,而深圳对消费资源的集聚能力明显弱于广州。如果用社零总额/GDP来衡量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可以发现深圳的消费贡献仅有30.9%,远低于北上广。   我们进一步用微观数据来分析深圳本地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我们认知一致的是,深圳还是典型的“赚钱之都”,人均劳务收入远高于京沪(分别高出1.6万和1.5万元)。但与此同时,深圳的转移净收入为负,严重拉低了总收入水平,而转移净收入在京沪已成为除劳务收入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深圳的劳动人口占比高、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占比低;二是深圳是“移民城市”,户籍人口在常住人口中仅占33%,而外来务工人员人大多将收入寄回老家,这进一步拉低了转移净收入水平。   二、哪些数据与我们的认知相背离?   深圳人民“只知赚钱,不知花钱”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数据显示并非如此。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居民的消费始终处于较高水平。2021年深圳就以46286元的人均支出居于全国第二,2022年前三季度深圳更是反超上海,成为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城市。   深圳居民的开支究竟花在那些地方?我们拆解了2021年的消费结构数据。首先是在饮食消费上,深圳的支出远超北京上海,仅比广州低500余元;其次是在居住上,深圳居民的年度支出约合1.2万元,这一数据远低于京沪(两地均超过1.6万元),而较低的住房成本有利于居民改善消费结构,这对于深圳来说是一大优势;第三是在交通通信上,深圳居民喜好购买通讯器材;第四是在文教娱乐上,深圳的支出远高于京沪。   深圳的消费结构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通常来看,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足的地区,居民的衣食消费等必需消费品的占比越低,在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占比越高。而与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相比,深圳的衣食消费占比仍然较高,医疗保健占比偏低。尽管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老人占比较低、劳动人口占比较高所造成的结构性差异,但随着深圳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户籍人口比例的逐步提高,未来势必在消费结构上会有所改变。   三、如何应对消费短板?   总体来看,深圳经济实力强大、人口结构年轻、人均消费能力强,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良基础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深圳消费仍存在短板,在消费资源聚集能力、居民收入结构、居民消费潜力等方面仍有优化提升空间。未来应围绕深圳特色发力,实现突围。   一是针对深圳社零规模偏小、社零占比偏低的短板,可打造深圳的“消费名片”,发展特色化新型消费。例如,深圳在核心商圈建设方面相较于上海、北京、广州相对落后,可积极引进品牌首店,通过高端品牌的带动效应提升对全球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深圳在电子信息、服装珠宝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可以鼓励品牌原创设计和产品创新,将深圳的产业特色与消费深度融合。   二是针对深圳“移民城市”所导致的收入外流,可从户籍政策和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改善居民收入结构。例如,深圳可继续施行偏宽松的落户政策和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提升户籍人口占比。同时,深圳可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覆盖率等方面入手,提升居民“安居乐业”的心理预期。   三是针对深圳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能力不匹配的短板,要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引导居民改善消费结构。例如,可利用深圳居民在饮食、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方面舍得花钱的特点,打造“汽车城”“数码城”“美食城”,并通过举办特色展会、活动等促进消费。同时,深圳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配套供给相对落后,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可通过在相关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供给,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