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策略周报:股债异动的几点思考-221120

文本预览:
本周A股在连续上攻后进入休整,期间债券市场异动,尤其是短端债券(1年期同业存单在两周内上升70BP)价格巨幅波动,对股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流动性冲击需要担心吗?接下来,股债的运行路径是什么? 首先,流动性问题,从何而起?首先,第一件事情,要明白利率上行和流动性冲击不是一回事。对于利率上行(债市调整),原因比较好找:要么来自于经济预期,要么来自于货币政策,要么来自于交易层面(风险偏好)。但若只是基本面预期引发的供需失衡,通常只会影响股债定价,而不会形成流动性冲击。流动性问题之所以产生,是资金需求的预期与供给的预期发生了严重背离,也就是,微观主体与央行之间出现了分歧。对应到市场,就是近期地产、疫情等政策的大幅调整,极大推升了资金的风险偏好与活化程度;但另外一边,央行似乎并没有给这种“缺口”提供资金的想法。正是这种资金需求与供给预期之间的分歧,引发了流动性的担忧。 第二,利率上行和流动性冲击,怎么影响A股?1、若只是利率上行,A股如何表现?2013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三轮利率上行期(债券熊市),期间A股不仅不会受到冲击,反而会有结构性行情;2、若是流动性冲击,会如何影响股市?复盘历史,类似的流动性冲击,我们能够找到几次代表性的案例,包括:2013年的两次“钱荒”、2016年末、2020年5-6月的两次利率快速上行。从统计的结论看,货币市场流动性压力确实会对A股市场形成冲击;但若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13年的两次“钱荒”与2016年末的“债灾”背后,其实都有金融去杠杆的影子。 最后,接下来会怎样?两种情景推演。在理顺了流动性传导的逻辑后,我们大致总结了几点结论:1、利率上行与流动性冲击,不是一回事;2、若利率趋势上行,股市不仅不会受到冲击,反而会交易复苏而走强;3、流动性冲击的根源,来自于微观主体与央行的博弈;4、流动性冲击股市,大多发生在金融去杠杆环境下,反之,则不会对A股形成持续冲击。 有了这些结论,我们很容易推断接下来的情景。首先,排除掉流动性对A股的持续冲击,因为现阶段显然不是一个金融去杠杆的环境,进而就有了接下来的两种情形:第一种,微观主体的需求向好预期被证实,也即,三大基本面贝塔【地产信用】、【疫情形势】以及【美元流动性】进入正循环,信用扩张的链条打通,这就进入了利率上行模式,A股确立趋势且交易主线会转向强贝塔(地产链、消费复苏、港股);第二种,资金需求向好的预期被证伪,意味着实体需求继续磕磕绊绊,并没有如想象中顺畅的回升,资金供需格局逆转,利率转为回落,流动性冲击自然消解,A股的主线也会随之切换回“防御”(自主可控,内资定价/弱贝塔)。 由此,在攻守转换期,矛盾结合的“哑铃型”策略依旧是首选;而随着攻守转换的推进,建议逐步转向“以矛为主、以盾为辅”的进攻型策略: 矛——低位反转:地产(房企信用纾困)、建材厨电(竣工后周期)、非银(低位反转)、医疗/医疗器械(高安全边际+疫情优化受益)、黄金(“西落”,盼“东升”)、恒生科技(美元流动性受益); 盾——景气or政策:军工(航空装备)、信创。 风险提示:1、疫情发展失控;2、经济大幅衰退;3、政策超预期变化。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策略周报:股债异动的几点思考-221120(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策略周报:股债异动的几点思考-221120(13页).pdf(1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策略周报:股债异动的几点思考》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本周A股在连续上攻后进入休整,期间债券市场异动,尤其是短端债券(1年期同业存单在两周内上升70BP)价格巨幅波动,对股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流动性冲击需要担心吗?接下来,股债的运行路径是什么? 首先,流动性问题,从何而起?首先,第一件事情,要明白利率上行和流动性冲击不是一回事。对于利率上行(债市调整),原因比较好找:要么来自于经济预期,要么来自于货币政策,要么来自于交易层面(风险偏好)。但若只是基本面预期引发的供需失衡,通常只会影响股债定价,而不会形成流动性冲击。流动性问题之所以产生,是资金需求的预期与供给的预期发生了严重背离,也就是,微观主体与央行之间出现了分歧。对应到市场,就是近期地产、疫情等政策的大幅调整,极大推升了资金的风险偏好与活化程度;但另外一边,央行似乎并没有给这种“缺口”提供资金的想法。正是这种资金需求与供给预期之间的分歧,引发了流动性的担忧。 第二,利率上行和流动性冲击,怎么影响A股?1、若只是利率上行,A股如何表现?2013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三轮利率上行期(债券熊市),期间A股不仅不会受到冲击,反而会有结构性行情;2、若是流动性冲击,会如何影响股市?复盘历史,类似的流动性冲击,我们能够找到几次代表性的案例,包括:2013年的两次“钱荒”、2016年末、2020年5-6月的两次利率快速上行。从统计的结论看,货币市场流动性压力确实会对A股市场形成冲击;但若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13年的两次“钱荒”与2016年末的“债灾”背后,其实都有金融去杠杆的影子。 最后,接下来会怎样?两种情景推演。在理顺了流动性传导的逻辑后,我们大致总结了几点结论:1、利率上行与流动性冲击,不是一回事;2、若利率趋势上行,股市不仅不会受到冲击,反而会交易复苏而走强;3、流动性冲击的根源,来自于微观主体与央行的博弈;4、流动性冲击股市,大多发生在金融去杠杆环境下,反之,则不会对A股形成持续冲击。 有了这些结论,我们很容易推断接下来的情景。首先,排除掉流动性对A股的持续冲击,因为现阶段显然不是一个金融去杠杆的环境,进而就有了接下来的两种情形:第一种,微观主体的需求向好预期被证实,也即,三大基本面贝塔【地产信用】、【疫情形势】以及【美元流动性】进入正循环,信用扩张的链条打通,这就进入了利率上行模式,A股确立趋势且交易主线会转向强贝塔(地产链、消费复苏、港股);第二种,资金需求向好的预期被证伪,意味着实体需求继续磕磕绊绊,并没有如想象中顺畅的回升,资金供需格局逆转,利率转为回落,流动性冲击自然消解,A股的主线也会随之切换回“防御”(自主可控,内资定价/弱贝塔)。 由此,在攻守转换期,矛盾结合的“哑铃型”策略依旧是首选;而随着攻守转换的推进,建议逐步转向“以矛为主、以盾为辅”的进攻型策略: 矛——低位反转:地产(房企信用纾困)、建材厨电(竣工后周期)、非银(低位反转)、医疗/医疗器械(高安全边际+疫情优化受益)、黄金(“西落”,盼“东升”)、恒生科技(美元流动性受益); 盾——景气or政策:军工(航空装备)、信创。 风险提示:1、疫情发展失控;2、经济大幅衰退;3、政策超预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