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金诚-如何看待近期信用债取消发行的增多?-221118

文本预览:
进入11月以来,信用债推迟或取消发行情况明显增多。截至11月17日,月内已有58只、原计划发行规模487.7亿元的信用债取消发行,明显超出今年1-10月单月全月的取消发行规模,也远超去年同期。 1、11月以来哪些主体债券取消发行? 根据我们的统计,11月尤其是14日以来,信用债推迟或取消发行数量增长明显,仅14日至16日三天信用债取消发行数量就达到了38只,占11月以来取消发行数量的65.5%,原计划发行规模达到353.9亿元,远超出今年前10个月单月全月的取消发行规模。 中高信用等级主体取消发行规模占比较高。从信用等级分布情况看,中高等级主体占比提高,11月1日-17日,推迟或取消发行的51家主体中,AAA级和AA+级的主体数量分别为27家和15家,合计占比达82.4%。 取消发行主体以地方国企为主,城投占比超半数。从企业性质来看,本轮推迟或取消发行的主体以地方国企为主,占比达81.0%;从申万一级行业分布看,综合和建筑装饰业的取消发行主体较多,分别为15家和11家,合计占期间取消发行主体数量的44.8%;另外,期间取消发行的城投公司1有27家,占比超半数。 2、11月以来,取消发行情况增多的原因为何? 信用债大规模取消发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发行利率波动推升融资成本,发行人会主动取消发行,以观望更好的发债窗口;二是受金融去杠杆、流动性收紧等因素影响,投资者对信用债的配置需求减弱;三是受信用风险事件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或者债券发行监管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部分发行人债券发行难度加大而被动取消发行。回顾近几年信用债市场出现的取消发行高峰,具体来看: 2016年11月-2017年4月:2016年8月起,央行开始推进去杠杆,11月程度加深,银行间资金面大幅收紧,同业存单利率飙升,债市也转为大幅调整。在此背景下,信用债发行利率跳升(见图表5),发行人因实际利率水平与预期不符,取消发行情况明显增多。2017年1-2月,在信用债发行利率继续走高背景下,取消发行规模回落,部分原因是受春节因素影响,年初本就是信用债发行淡季,计划发行规模较少,而从取消发行规模与发行量之比来看,这一阶段仍处偏高水平。到2017年3月,随着发行量回升,信用债取消发行规模再度走高。此时,除发行利率上升导致发行人认为融资成本不合意而主动取消发行外,随着金融去杠杆集中推进,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市场主流资金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对信用债,特别是中低等级信用债的需求减少,这在进一步推升债市融资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中低等级信用债的发行难度。 2020年11月-2021年4月:2020年11月永煤超预期违约事件对信用债市场造成剧烈冲击,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下降,投资者对与永煤有关的区域、行业,甚至更大范围的地方产业类国企的谨慎情绪明显升温,导致信用债一级发行进入冰冻状态,取消发行规模大增。与此同时,2021年信用债发行监管政策收紧,主要指向防范城投和地产领域过度融资。其中,4月交易所发布公司债审核新规,低等级城投债发行受影响较大,导致当月取消发行规模大增。 除上述两个时期外,2016年4月、2018年和2020年3-9月这几个时期信用债取消发行规模也相对较高。其中,2016年4月取消发行规模大增,主要与资金面偏紧以及过剩产能行业违约事件令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导致低等级信用债需求减弱、发行难度加大有关,也有部分高评级发行人因利率走高而主动取消发行;2018年信用债取消发行增多,主要原因是民企债违约风险加速暴露,导致市场对信用债的情绪谨慎、需求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债市的信用收缩;2020年3-5月信用债取消发行较多,主要原因是发行量较大,而6月起取消发行较多则主要因为市场利率走势反转,信用债发行利率走高导致发行人主动调整发行计划。
展开>>
收起<<
《东方金诚-如何看待近期信用债取消发行的增多?-221118(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金诚-如何看待近期信用债取消发行的增多?-221118(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东方金诚《如何看待近期信用债取消发行的增多?》研报附件原文摘录)进入11月以来,信用债推迟或取消发行情况明显增多。截至11月17日,月内已有58只、原计划发行规模487.7亿元的信用债取消发行,明显超出今年1-10月单月全月的取消发行规模,也远超去年同期。 1、11月以来哪些主体债券取消发行? 根据我们的统计,11月尤其是14日以来,信用债推迟或取消发行数量增长明显,仅14日至16日三天信用债取消发行数量就达到了38只,占11月以来取消发行数量的65.5%,原计划发行规模达到353.9亿元,远超出今年前10个月单月全月的取消发行规模。 中高信用等级主体取消发行规模占比较高。从信用等级分布情况看,中高等级主体占比提高,11月1日-17日,推迟或取消发行的51家主体中,AAA级和AA+级的主体数量分别为27家和15家,合计占比达82.4%。 取消发行主体以地方国企为主,城投占比超半数。从企业性质来看,本轮推迟或取消发行的主体以地方国企为主,占比达81.0%;从申万一级行业分布看,综合和建筑装饰业的取消发行主体较多,分别为15家和11家,合计占期间取消发行主体数量的44.8%;另外,期间取消发行的城投公司1有27家,占比超半数。 2、11月以来,取消发行情况增多的原因为何? 信用债大规模取消发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发行利率波动推升融资成本,发行人会主动取消发行,以观望更好的发债窗口;二是受金融去杠杆、流动性收紧等因素影响,投资者对信用债的配置需求减弱;三是受信用风险事件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或者债券发行监管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部分发行人债券发行难度加大而被动取消发行。回顾近几年信用债市场出现的取消发行高峰,具体来看: 2016年11月-2017年4月:2016年8月起,央行开始推进去杠杆,11月程度加深,银行间资金面大幅收紧,同业存单利率飙升,债市也转为大幅调整。在此背景下,信用债发行利率跳升(见图表5),发行人因实际利率水平与预期不符,取消发行情况明显增多。2017年1-2月,在信用债发行利率继续走高背景下,取消发行规模回落,部分原因是受春节因素影响,年初本就是信用债发行淡季,计划发行规模较少,而从取消发行规模与发行量之比来看,这一阶段仍处偏高水平。到2017年3月,随着发行量回升,信用债取消发行规模再度走高。此时,除发行利率上升导致发行人认为融资成本不合意而主动取消发行外,随着金融去杠杆集中推进,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市场主流资金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对信用债,特别是中低等级信用债的需求减少,这在进一步推升债市融资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中低等级信用债的发行难度。 2020年11月-2021年4月:2020年11月永煤超预期违约事件对信用债市场造成剧烈冲击,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下降,投资者对与永煤有关的区域、行业,甚至更大范围的地方产业类国企的谨慎情绪明显升温,导致信用债一级发行进入冰冻状态,取消发行规模大增。与此同时,2021年信用债发行监管政策收紧,主要指向防范城投和地产领域过度融资。其中,4月交易所发布公司债审核新规,低等级城投债发行受影响较大,导致当月取消发行规模大增。 除上述两个时期外,2016年4月、2018年和2020年3-9月这几个时期信用债取消发行规模也相对较高。其中,2016年4月取消发行规模大增,主要与资金面偏紧以及过剩产能行业违约事件令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导致低等级信用债需求减弱、发行难度加大有关,也有部分高评级发行人因利率走高而主动取消发行;2018年信用债取消发行增多,主要原因是民企债违约风险加速暴露,导致市场对信用债的情绪谨慎、需求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债市的信用收缩;2020年3-5月信用债取消发行较多,主要原因是发行量较大,而6月起取消发行较多则主要因为市场利率走势反转,信用债发行利率走高导致发行人主动调整发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