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环保公用行业周报:双碳政策频出,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21117

文本预览:
有色、建材行业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双碳持续推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目标利好资源再生利用、可再生能源板块,2025年再生金属供应占比目标达到24%以上,降碳路径中优化能源结构是必由之路,中国碳减排压力大任务重,我们预期碳配额将逐步收紧,未来逐渐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我们预计CCER全国市场有望2023年开放,碳价长期看涨,在碳价稳定上行背景下CCER价格有支撑。 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从“双控”角度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消纳。 本周碳交易行情 本周(11.07~11.11)全国碳市场CEA总成交量14.2万吨,总成交额824.4万元,全为挂牌协议交易,本周无大宗协议交易,最高成交价58.2元/吨,最低成交价57.7元/吨,本周五收盘价为58.0元/吨,与上周五持平。截至本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0亿吨,累计成交额86.7亿元。 板块行情回顾 本周(11.07~11.11)环保板块涨幅1.0%,跑赢上证综指0.5%,跑赢创业板2.9%,表现较好;公用事业板块涨幅0.4%,跑输上证综指0.2%,跑赢创业板2.3%,表现一般。 投资建议:环保行业估值见底,关注运营类公司 建议关注(1)景气高、格局好、空间仍大的垃圾焚烧板块,建议关注历史业绩优秀、管理水平优异的【瀚蓝环境】,和拥有生活垃圾焚烧核心设备产销能力、ROE突出的【伟明环保】;(2)以及资源再生等细分环保领域投资机会,如聚焦危废后端金属资源化的【高能环境】,欧盟双倍减碳认证、生物柴油行业格局供不应求的【卓越新能】。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及行业需求释放速度不及预期,受疫情影响项目投产进度放缓,财政压力上行等。
展开>>
收起<<
《华安证券-环保公用行业周报:双碳政策频出,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21117(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安证券-环保公用行业周报:双碳政策频出,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21117(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华安证券《环保公用行业周报:双碳政策频出,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有色、建材行业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双碳持续推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目标利好资源再生利用、可再生能源板块,2025年再生金属供应占比目标达到24%以上,降碳路径中优化能源结构是必由之路,中国碳减排压力大任务重,我们预期碳配额将逐步收紧,未来逐渐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我们预计CCER全国市场有望2023年开放,碳价长期看涨,在碳价稳定上行背景下CCER价格有支撑。 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从“双控”角度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消纳。 本周碳交易行情 本周(11.07~11.11)全国碳市场CEA总成交量14.2万吨,总成交额824.4万元,全为挂牌协议交易,本周无大宗协议交易,最高成交价58.2元/吨,最低成交价57.7元/吨,本周五收盘价为58.0元/吨,与上周五持平。截至本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0亿吨,累计成交额86.7亿元。 板块行情回顾 本周(11.07~11.11)环保板块涨幅1.0%,跑赢上证综指0.5%,跑赢创业板2.9%,表现较好;公用事业板块涨幅0.4%,跑输上证综指0.2%,跑赢创业板2.3%,表现一般。 投资建议:环保行业估值见底,关注运营类公司 建议关注(1)景气高、格局好、空间仍大的垃圾焚烧板块,建议关注历史业绩优秀、管理水平优异的【瀚蓝环境】,和拥有生活垃圾焚烧核心设备产销能力、ROE突出的【伟明环保】;(2)以及资源再生等细分环保领域投资机会,如聚焦危废后端金属资源化的【高能环境】,欧盟双倍减碳认证、生物柴油行业格局供不应求的【卓越新能】。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及行业需求释放速度不及预期,受疫情影响项目投产进度放缓,财政压力上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