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期货-固定收益-国债-专题报告:读懂央行的“眼色”系列之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不搞大水漫灌”-221109

《中信期货-固定收益-国债-专题报告:读懂央行的“眼色”系列之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不搞大水漫灌”-221109(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期货-固定收益-国债-专题报告:读懂央行的“眼色”系列之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不搞大水漫灌”-221109(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信期货《固定收益(国债)专题报告:读懂央行的“眼色”系列之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不搞大水漫灌”》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报告要点 规律三:关于“不搞大水漫灌”。该措辞出现并不对应央行收紧狭义流动性,反而经常出现在狭义流动性偏宽阶段。应解读为货币宽松周期,为防止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固化扭曲的经济结构和金融“脱实向虚”,央行释放兼顾金融稳定的信号。 摘要: 我们梳理了201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总结出了2016年以来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六条经验规律,来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读懂央行的“眼色”。 本篇我们聚焦规律三,关于“不搞大水漫灌”。 “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首次出现在2018Q2的《报告》,2018Q2较2018Q1表述变化释放的信号是货币政策边际转松、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成效、但仍需稳定宏观杠杆并实现结构性去杠杆,并不对应收紧狭义流动性 央行在货币宽松周期强调“不搞大水漫灌”,原因之一是传统增长动能式微、经济转型期间,避免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进一步固化原有经济结构; 央行在货币宽松周期强调“不搞大水漫灌”的原因之二是吸取2015–2016年狭义流动性偏宽、实体融资需求不足的经验,防止金融“脱实向虚”; 总的来说,“不搞大水漫灌”应解读为货币宽松周期,为防止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固化扭曲的经济结构和金融“脱实向虚”,央行释放兼顾金融稳定的信号。 风险因子:经验规律失效、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改变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