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债观天下之天津-2022--天津城投如何破局?-221101

上传日期:2022-11-02 18:13:56 / 研报作者:杨业伟赵增辉 / 分享者:1005681
研报附件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债观天下之天津-2022--天津城投如何破局?-221101.pdf
大小:1.7M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债观天下之天津-2022--天津城投如何破局?-221101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债观天下之天津-2022--天津城投如何破局?-221101
文本预览: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债观天下之天津-2022--天津城投如何破局?-221101(3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债观天下之天津-2022--天津城投如何破局?-221101(32页).pdf(3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固定收益专题:债观天下之天津(2022)-天津城投如何破局?》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天津市今年财力下滑明显,偿债能力减弱。从经济情况来看,天津市统计局近日公布天津市2022年前3季度GDP完成1.19万亿,同比增速仅为1%,显著低于全国平均增速3%。财政收入下滑可能更为明显,2022年前3季度财政收入1366亿元,同比下降17.9%,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跌69.1%,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可能从去年1127亿元下降至380亿左右。考虑到转移支付,估计今年综合财力在2500-3000亿元,而城投有息债务14万亿,是综合财力的5-6倍。即使只考虑政府债券,天津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在8000亿元以上,已经是综合财力的3倍左右。天津财力的剧烈收缩加剧了债务偿付压力和风险。   而从再融资方面来看,永煤事件之后天津城投规模持续收缩。永煤事件后市场更关注区域的整体性风险,在今年各地土地出让下滑的背景下普遍担心尾部区域偿债压力,在此背景下天津地区城投债余额已压缩近20%。分行政级别看,2020年末至今,天津市市级平台、国家级新区和各类园区分别净偿还了384亿元、191亿元和129亿元。永煤事件后市场更关注区域的整体性风险,在今年各地土地出让下滑的背景下普遍担心尾部区域偿债压力,在此背景下天津地区城投债余额已压缩近20%。   天津城投有息债务总体压缩,总体再融资能力下降,21年贷款小幅增长显示存在部分贷款置换债券情况。2017年以来天津市城投公司有息债务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五年内总计下降2780亿元至1.44万亿,其中2018年和2021年降幅最大,年降幅分别为8.0%和9.6%。显示天津城投整体融资收缩。但如果用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用于表征银行贷款总量,可以发现2021年银行贷款相比2020年小幅增长,这表明天津部分公开债可能依靠银行等金融资源承接。   在天津3500亿的存量城投债中,天津城建就有1500亿,占比43%。可以认为津城建的信用表现对天津整体城投市场具有决定性影响。从津城建历史的发行和净融资情况来看,永煤违约后津城建2021上半年月度债券发行量均低于到期量,净融资额持续为负。2021年6月恳谈会后发行情况在短期有所改善,7月债券发行与到期规模基本持平,8月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1年的最大值,净融资额转负为正,债券到期还款压力得到缓解。整体来看,2021年下半年津城建净融资量有所改善。2022年前三季度,津城建的净融资基本维持在20亿左右,除4月份债券发行量稍低于到期量,其余月份的净融资额都大于零,债券还款压力较低,10月债券发行规模有所下降。   从发行期限的角度观察,津城建出现了明显的“滚短现象”。在2020年11月永煤违约前,津城投发行债券以1年期以上为主,其中3年期以上债券占有较大比重。永煤违约后津城建曾一度出现只能发行1年以内债券的情况,可见永煤事件对弱资质区域城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直到2021年下半年津城建才有3年期的债券发行,并且至今没有再次发行过3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目前来看,津城建发行债券仍以1年期以内的短债为主,中长期短债滚续压力仍然存在。   天津依靠自身化解债务问题存在难度,需要依赖外部支持。考虑到天津的基本面状况和当前的地产环境,天津依赖自身解决债务问题存在较大困难,解决当前问题需要依赖中央财政和金融机构支持。中央财政层面,天津需要更多的转移支付、政府债券额度甚至特殊再融资至等,例如自2020年末以来已经获得484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市场普遍关注是否会有新的一批再融资债用于置换天津隐性债务。另一方面,天津需要金融机构更多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支持,一方面通过置换降低债务成本,另一方面提供足够的再融资支持。在外部支持没有明确信号之前,我们依然认为在天津城投上下沉资质需要保持审慎。   风险提示:城投政策超预期,地方经济财政实力超预期下滑,模型设计不合理等。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